“年少時敬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名利,隨著年紀增長,卻更偏愛不懼世間艱難,全力為百姓撐開一片青天的蓋世英雄,因為人世間需要這樣的英雄。”
“徐州、黃州、杭州這些地方豬肉盛行起來肯定有蘇東坡的功勞,但說蘇東坡一力提升了豬肉的地位就略夸張了。宋代豬肉開始盛行更主要原因還是沒有草原,羊肉不能滿足市場,宋太祖時就曾規定宮中要養豬,嗯所以才有了宋仁宗花園被豬拱的笑話。”
漢代皇帝家也有養豬,不過是在上林苑而不是宮里。不是說大宋的皇宮很小嘛,還能在宮里養豬年輕的漢武帝表示很好奇。
“南宋時,大宋北地全面淪陷,就不是草場少了,而是直接沒有草場了。大約就是這樣才會說南宋流行豬肉包子。哦我們現在講得重點是包子,不是什么餡的包子,又跑遠了。”
“茶余客話記載,元豐初年,宋神宗視察太學,趁便了解太學伙食,于是去蹭了一頓飯,恰好就是吃包子。吃過以后皇帝很滿意,表示以此養士,可無愧矣。于是太學饅頭包子就成了太學生回家時帶的最佳禮品,這就是廣告的力量啊”
“這個太學饅頭很是盛行不衰,直到明朝,我們前面說的那位周王就藩開封,也喜歡吃太學饅頭,常用來招待王公大臣。有人拍馬屁說王爺是一品大員,不如改名一品包子。一品包子至今是河南名產。”
“宋代雖然有了包子的說法,但和饅頭正式區分要等到清代。現代面食品種更加多,饅頭、面包和包子再不分開,真沒法叫了。在南方一般有餡的叫包子,圓的沒餡的叫饅頭,方的沒餡料的是面包。”
“北方的饅頭,哈哈,作為南方人我不好說。我對北方饅頭的唯一印象就是扎實,大。南方常見的酒釀饅頭,我小時候餓了,一頓能吃十個。當然了,那是小時候,現在最多吃兩三個。北方的饅頭,那就了不起了,我中學那會兒去北方的同學家玩,半個就到極限了。”
“之前我有個同事與我說起一件趣事,她北方的朋友給她寄了十個大饅頭。她請了一桌朋友吃飯,蒸了兩個切開做主食,七八個南方人硬是沒吃完,笑稱一個饅頭能吃三天。”
古代百姓能吃三天的大饅頭啊真羨慕
阿宋說著打開冰箱拿了一瓶牛奶倒進玻璃杯“哎,一說就容易嗨,說的都口渴了。”
喝完牛奶,阿宋忽然拍了一下腦袋“哎我的皮蛋粥是不是忘了放鹽啊”
阿宋忙打開鹽罐,往粥里加鹽。
“鹽,那是鹽”古代的皇帝震驚的站了起來。
未來人怎么做到的雪白的面粉、雪白的大米,竟然連鹽也是雪白剔透,沒有絲毫雜質。
始皇帝抿了抿唇,突然想到了系統商城。先前主播提到了黃瓜,商城有了黃瓜及黃瓜栽種技術。現在出現了鹽,那么
不止始皇帝,也有其他皇帝意識到了這個可能性。然若是鹽的提取技術,應該會需要很多積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