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愛她,她亦愛皇帝,可有愛就會有私心,不管她行事多么賢明為人稱贊,然丈夫寵愛其他嬪妃,她心里不敢說嫉妒,卻也是有失落和酸澀的。那是一種完全不溶于她自幼所受教育,需要克制壓抑的感情。
“在雙璧相繼離世之后,巫蠱之禍前,衛子夫依舊能夠長居皇后之位,憑借的就是自己為人稱贊的品德。衛子夫給人的感覺就像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卻有著水滴石穿的力量。”
“這個皇后,我不如她”陳氏長嘆一聲,旋即是釋然。
陳氏并不覺得自己比衛子夫差,但作為當今的皇后,陳氏自認不如衛子夫。概因皇帝并不是容得別人違背他任何意愿的人,陳氏自幼嬌寵,脾氣不比皇帝小多少。面對的皇帝,陳氏這種以硬碰硬的性格是討不了好的。
故此,陳氏開始認同天幕關于她與皇帝無子乃是福氣的觀點。皇帝并不是長情之人,館陶長公主早年對太后和皇帝的那點恩惠并不足矣用太久。陳后兄弟子侄不成器,沒有衛青、霍去病的將才,皇帝對陳家不會有什么耐心。
衛氏有大功于皇帝尚且難得善終,她若與皇帝有兒子,母子一旦見棄于皇帝,怕是要連整個陳家都賠進去。
“漢武帝是個專斷獨行的帝王,大概只有衛子夫這樣如水一般的女子,才能在他的后宮穩居幾十年。若漢武帝晚年沒有犯糊涂,她也是最有資格陪葬茂陵的孝武皇后。”
“奈何,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后來發生的一切已經超過控制,怕是衛青在世也是無力回天,衛子夫也不算應對出錯了。”
“因年代久遠,加上衛子夫不似呂后等直接涉入朝政,關于她的記載并不算多。然除卻以公正之名德備后宮外,關于衛子夫與兒子之間往來的記錄,也展現出了她出眾的見識。”
“漢武帝執政喜用酷吏,而太子性格寬厚經常會將一些過重的刑罰撥亂反正,此舉為百姓所稱道,卻被酷吏所仇視。衛子夫常勸誡兒子應該順從武帝的意思,不要擅自做主。皇帝那會兒正春秋鼎盛,并不覺得太子做錯,反而非常贊賞。”
“太子聽信了父親的贊賞,并沒有聽從母親的勸導。可衛子夫是不知道兒子做得對嗎她知道,可她更知道兒子只是儲君,還不是天子。”
“韓非子說難中有個分桃的故事,彌子瑕為衛君所寵愛,一日與衛君游果園,吃到一個甜桃就隨手遞給了衛君。衛君說彌子瑕超愛我,吃桃子都要先試一試甜不甜才獻給寡人。待彌子色衰愛弛,衛君不再寵愛他,曾經的分桃就成了罪證彌子瑕竟然把吃剩的桃子給寡人”
“漢武帝沒糊涂的時候,太子這么做是我兒子真能干,會給朕查漏補缺,是朕的好幫手。待他老糊涂了,那么今日夸獎的能干就成了太子早懷不軌之心和父親對著干的罪證了。”
“皇帝日漸老邁,太子尚在盛年,許是覺察了皇帝對太子寵愛不在。皇帝身邊的黃門蘇文、常融和王弼等人就暗中監視太子,經常看到一點東西就強行解讀一番添枝加葉去向皇帝告密。皇后知道后,讓太子稟明武帝殺死蘇文等人。”
“可太子卻過分信任自己的父親,對母親說,我爹超圣明,只要我不做錯事,那些小人說什么都沒用。對此,我真想說太子啊,你可真是太糊涂了。在那些沒有登上皇位的太子中,衛太子是個能力相對出眾的儲君,但也有個要命的弱點,多了一點天真,就是單純的把皇父當做父親。”
“這多的一點天真,對于一個處于政治中心的人是非常危險的。衛子夫應該看到了其中的危險,但她什么也做不了。因為她不能去提醒兒子防備父親,那是離間父子感情。一旦為旁人所知,他們母子只會死的更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