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野心謀害太子奪嫡的是李夫人的兄弟,對,李夫人的兄弟。我們都知道老劉家多雙插頭,漢武帝也是其中翹楚,史書明確記載的男寵就有韓嫣、李延年、韓嫣的弟弟韓說、金日磾之子。漢武帝先寵愛李延年,李延年為固寵作佳人曲通過平陽公主將妹妹引進宮中。”
平陽公主想抽自己倆大嘴巴子,她可記得自己的孫子是因衛太子的巫蠱之禍而死。沒想到反太子的勢力還與自己有過一些千絲萬縷的關系。
“衛青去世后,漢武帝感覺到人才匱乏,下詔求賢,按著從衛子夫那里得到的經驗,從李夫人的卡池抽出了李延年和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及弟弟李季。但是吧,李夫人這個卡池是個偽劣產品,雖然與衛子夫一樣有很多兄弟,卻李家人人菜野心大。”
“李廣利兄弟論本事給衛青趾頭都不夠,卻有做國舅的野心,行事也很有皇親國戚的威風。李夫人進宮沒幾年就得了重病,病重還不忘給娘家謀劃,用自己的死給李家留了一道保險。李夫人死后,李延年隨之色衰愛弛,又因弟弟李季以奸亂后宮,被族滅。”
“然李廣利卻沒有受到牽連,或許是因為李廣利當時正在外領兵,又或許是李夫人臨終的謀劃起了作用,總之漢武帝并未趕盡殺絕。”
“其后,李廣利征討大宛無功而返不說,隨其出征的士兵只有十之一二活著回來。皇帝暴怒卻也沒有降罪李廣利,而是傾國力以助李廣利按原目標繼續攻打大宛,真是勢要李廣利封侯。”
大漢百姓在繼李廣之后,又有了一個嫌棄的不要不要的將軍。
“這樣不計代價以傾國之力攻打大宛自然是成功了,但這成功并沒有當初雙璧擊穿匈奴那樣給大漢百姓帶來歡喜。因為這場戰爭與當初打匈奴是反抗匈奴對邊關侵略不同,它更多是滿足漢武帝的私欲,成就的也是李廣利一人的功名。”
“李廣利歸來后被封為海西侯,隨著太子與皇帝的關系越來越緊張,李廣利看到了外甥昌邑王劉髆上位的機會,開始尋機而動,并迅速找到了同盟。這個同盟就是公孫賀死后,接替為丞相的左丞相劉屈氂。”
“劉屈氂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即漢武帝的侄兒,與李廣利是姻親。巫蠱之亂中,衛太子起兵討伐江充時,劉屈氂趁著太子見不到皇帝,自己卻能輕易向皇帝稟告京中消息,成功從武帝手中討來了平叛的權利,趁機將事情搞大,誅殺大批官員,死者多達數萬。”
知道漢宣帝是明君,知道皇帝倚重衛家,如今的漢武朝大臣都愿意做那與皇帝一起期盼太子降生的忠臣。聽到這里自覺代入被劉屈氂趁亂陷害誅殺的一方,對劉屈氂甚至是中山王都惱恨了起來。
“那么劉屈氂又為何要在這場禍事中火上澆油,對太子落井下石呢或是有舊怨,又或者本無冤也無仇只是因為他與李廣利是姻親,擁戴李廣利的外甥昌邑王劉髆更符合他的利益。畢竟,誰人不恨趙高,誰人不想做趙高。”
“區區一個李廣利想要奪嫡是癡心妄想,加上備受武帝信任的丞相劉屈氂,這股奪嫡勢力就不容小覷了。不過劉屈氂和李廣利卻也不是巫蠱之禍的發起者,他們充其量只是推波助瀾,落井下石的小人,在對付太子的三股勢力中是排在最末。”
“第二股勢力則是酷吏,我們都知道漢武帝喜歡用酷吏,而衛太子執政卻更溫和一些,偏好用循吏。因此這兩股勢力被稱之為酷吏與循吏之爭,亦或是儒法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