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漢武朝的酷吏,許多人想到的第一人那肯定是張湯。在我對這段歷史還一知半解的時候,我一度以為張湯就是迫害衛太子的酷吏之一。因此特意說明一下,張湯雖然是漢武朝最有名的酷吏,但他比衛青還要早死十年。”
張湯松了一口氣,雖然不知道自己為何死得早,但聽到陷害太子沒有自己的事情就放心了。
“張湯不僅不可能迫害過衛太子,張湯一脈與衛太子一脈甚至有著非常深厚的緣分。張湯長子張賀對太子忠心耿耿,太子死后,張賀受牽連,本要處死,弟弟張安世求情,改為腐刑。張賀入掖庭,卻矢志不改,竭盡所能保護照顧太子唯一幸存的孫子劉病已,也就是后來的漢宣帝。”
“這種情誼很難不令人動容,而張湯的次子張安世更是漢宣帝的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若只說一句衛太子得人心,是非常蒼白的,但從巫蠱之禍后,有位卑之人不顧性命為太子喊冤,有那么多人不懼牽連,拼盡一切去保護太子一脈唯一的遺孤,并且用心教養,才明白衛太子得人心是個什么意思。”
“許多人說這些人保護幼年的漢宣帝是因為忠于大漢,可不要忘了漢武帝并非只有漢宣帝這一個子孫,當時的皇帝漢昭帝也是武帝的兒子。若只是忠于大漢,著實沒有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去教養一個連漢武帝自己都不愿意賜予一點憐惜的曾孫。”
“再說張湯,雖然張湯以酷吏之名流傳,我對張湯卻沒有什么厭惡。張湯雖然是酷吏,但他只是皇帝的刀,最重要的是這把刀并沒有對著百姓揮舞。”
“張湯這個人貪權而不貪財,為官非常清廉,他的政敵和犯法的權貴可能對他恨得牙癢癢,但他對于百姓而言卻沒有什么大害處,甚至可以說是個好官。同樣有酷吏之名的還有漢景帝時的郅都。”
“郅都以嚴刑峻法鎮壓不法豪強因此被稱為酷吏,但他敢于直言進諫,治理地方路不拾遺,守衛邊城,匈奴不敢輕犯,于百姓而言絕對是一位好官,可惜卻因廢太子劉榮之死不容于竇太皇太后。”
“廢太子劉榮的死確與郅都有關,但從事后漢景帝稱郅都為忠臣來看,這件事必然不是郅都自作主張。說到底就是郅都成了太后和皇帝母子博弈的犧牲品。”
“說回巫蠱之禍的酷吏與循吏之爭,其實這個鍋說到底還是漢武帝的鍋,或者說漢武帝犯了與秦始皇一樣的錯。都說漢武帝獨尊儒術,但其實他本身治理天下與秦始皇一樣更重法家,然可能他們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
“這種比較高壓的政策不能一直持續,國策需要調整,所以在培養下一代時,都下意識選擇了大儒來教導兒子,希望可以從兒子手上開始施仁政。調整國策這個想法是對的,但通過權利交接來調整國策卻是錯誤的想法。”
“權利交接時,本來就很容易爆發一些問題,繼任者初上位時最重要的是穩固局面,并不適合來個大轉彎。大船轉舵更需要老舵手,而不該托付給新手。秦始皇和漢武帝錯就錯在,意識到了問題,卻不在自己大權在握時來做調整,反而要留給后人去解決問題。”
“李斯為什么被趙高、胡亥三言兩語說動,上了賊船,就是畏懼與始皇帝執政風格截然不同的扶蘇上位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可若是始皇帝在意識到問題后,自己就開始著手調整國策方針,那李斯敢有小心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