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歷史上的李廣,歷史劇給了李廣非常悲壯的結局。漢軍敵眾我寡,李廣負責誘敵然后英勇戰死,馬革裹尸。受電視劇影響,就有很多人以為李廣是因衛青派他誘敵戰死。嗯我有個朋友就拿著電視劇劇情和我吵過。”
“實際上這一戰孤軍奮戰殺得昏天暗地的是衛青,就連頭次出戰的曹襄也是忠于職守,沒有拖后腿。畢竟不是誰都是衛青和霍去病這甥舅倆,上陣就能領兵。曹襄承襲萬戶侯,是第五代平陽侯,長于綺羅上戰場不拉跨就很值得表揚了。”
“可惜曹襄不僅在戰場上頗有乃祖之風,就連短命也肖父,與霍去病一樣都是英年早逝,不到三十歲就沒了。”
曹壽
平陽公主抱了抱年幼的兒子,想到未來兒子早逝,孫子冤死,就有一股子無處發泄的郁氣。
“說遠了,歷史上真實的李廣并非戰死,因為迷路,錯失戰機,這一戰純粹就是游了個沙漠。戰后,怕漢武帝問罪,加上封侯無望,這名老將絕望自殺,從此成了后世諸多酸儒抱怨君王不識貨的素材。”
“突然覺得豬豬陛下也不容易,酸儒們覺得自己是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不敢罵當代君王,就用李廣難封,悄么么暗喻一下漢武帝不識貨。嘖漢武帝雖然有時候挺瞎,但挑武將這事,他只有挑錯,從沒挑漏。”
“豈有此理”劉徹生氣道。
“漢文帝晚年就很看重李廣,對他多有贊譽。漢景帝最初也非常看重李廣,想要重用他。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周亞夫平定藩王之亂立過功。有一種說法是漢文帝、漢景帝想把他捧成政治將軍,類似于現代娛樂圈造星。”
“在沒有實績前,可以鼓吹一下諸如箭射石虎,七國之亂中亂軍中奪旗,奪旗相較于斬將是更容易達成的事情,可以說一說,但算戰功肯定比不上斬首數。但李廣這人吧他沒有韓信的本事,卻有韓信的低情商。”
“尚沒有立下切切實實的功勞,都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捧出來的名聲,就開始沒分寸了。那會兒梁王劉武在竇太后支持下想要兄終弟及,正鬧得厲害。李廣竟然堂而皇之接受梁王的封賞和受梁王將軍印。”
“這不是妥妥戳漢景帝心窩子嗎落在漢景帝眼里就是老子辛辛苦苦捧你,才有點名聲,你就敢找下家是吧于是漢景帝就把李廣投閑置散了。可是漢景帝沒有告訴兒子,李廣的名聲是我和你爺爺捧出來的啊”
“到了漢武帝,梁王那會兒已經死了許多年了,加上他想打匈奴,可不就想到了名聲很大,善于騎射的李廣了。基于李廣的聲望,漢武帝是真的挺看重的,機會給了一次又一次,李廣抱怨沒有封侯時,自己也說過次次參戰。所以,到底多瞎才能固執的認為漢武帝沒給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