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李廣竟然這般不識趣啊”劉啟為兒子掬一把同情的淚,但并沒有覺得抱歉。
劉啟表示有點嫉妒兒子,自己捧的李廣竟然敢收梁王賞,而兒子的雙將星不僅能打,關鍵忠心,指哪打哪。
“說回李廣之死,李廣自殺前還留了遺言,說什么大將軍派刀筆吏去問他為什么迷路是羞辱他,然后還是認為迷路是運氣不好,怨天怨地,冤老天不庇佑,冤漢武帝和大將軍不讓他當前鋒,就沒反省一下自己怎么迷的路。”
“說完,自己把自己嘎了,死無對證,死者為大,于是大將軍被李廣坑了一臉血后,又背起了逼死李廣的黑鍋。其后又因為李敢的死,李廣父子賺足了同情分,衛青和霍去病甥舅作為真正的受害者,卻背負了許多罵名。”
“衛青遇到李廣,純純冤大頭。唐朝詩人王昌齡曾作出塞一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因為李廣曾有個飛將軍的外號,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龍城飛將是李廣。”
“可實際上呢結合前綴龍城,那是衛青首戰之功,李廣就沒到過龍城。后半句,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更和李廣沒關系了。李廣守過邊郡不假,卻是在關內,并沒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實力。飛將軍和飛將一字之差,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在我看來,摒棄對弱者的憐惜,單講道理,李廣的死與衛青根本沒有關系。雙方的恩怨起源就有問題,將李敢之死作為霍去病的罪名委實不公平。李敢的悲劇其一是李廣臨終遺言推卸責任,其二應該是做了別人的過河卒子,即被利用做了對付霍去病的刀。”
“再回到李廣負責側翼包抄失道這件事,其中過程也體現了李廣對軍紀的疏忽,他自己帶兵不在乎紀律,面對大將軍也不把軍令當回事。”
“有道是服從命令聽指揮是軍人的天職,李廣要是不滿衛青的安排,可以事后找皇帝告狀或者申訴,但當場發作,在陣前顯然是不合適的行為。然后不打招呼,不帶向導就走人,更不是一個稱職的將軍會做的事情。”
“可見李廣難封,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但他本身的性格弱點也未嘗不是原因,且還是最重要的原因。史記記載的原話是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將自己無法封侯歸結為衛青讓他分兵包抄導致迷路,是天不庇佑。迷路這事是衛青和老天爺錯,我沒錯”
“然從他畏罪自殺看,他心里很清楚,迷路自己才是主要責任。都說漢武帝刻薄寡恩,但他對武將卻素來很寬容。對戰不利可以金贖,且不會一次失利就不給機會。這次打敗了,下次戴罪立功,打贏了一樣可以封侯。”
“趙食其與李廣一道,兩人官職相似,又是一起迷路。事后,衛青要向漢武帝匯報,對兩人詢問經過流程也是一樣。問話前,衛青還特意讓人送了干糧酒食安撫,再詢問經過,并沒有問罪之意,就是正常的詢問經過好寫戰報送交漢武帝。”
“趙食其就沒覺得自己被羞辱,曉得這是自己的錯,也沒有狡辯。回去老老實實交了金子贖罪,這事就過去了。而李廣先是不回答,等衛青再派人追問,然后選擇了自殺。他不是交不起贖金,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讓漢武帝失望太多次了,這次未必能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