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被君王遺忘,又蹉跎了許多年。幸是被君王遺忘,也避開了先帝晚年那場禍事,太太平平活到了新帝登基。
“李廣利兩征大宛以及打匈奴的損失,并沒有讓漢武帝看出李廣利是個庸才。晚年昏聵的君王只看到了結果是贏,卻沒想過贏也分很多種,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不會憐惜漢軍的傷亡,聽不到百姓的哀哭。”
“給衛霍增兵是為了取得更大戰果,給李廣利增兵,自然是用人命填補他能力上的短缺了。于是此番貳師將軍李廣利得到了六萬騎兵,七萬步兵的強大陣容出朔方,再有強弩都尉路博德領軍萬余,與之會合。”
“另有游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人,出五原,沒有尋到戰機,無所得。因杅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出雁門與左賢王會戰,對戰中發現對己方不利,收兵而回,回去后因損失太大,被判了死罪。”
“這時就出了一件事,就是公孫敖詐死事件。關于公孫敖詐死一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公孫敖前面因為打敗仗有過兩次金贖,但他得到的賞賜卻不多,可以說是入不敷出了。這時衛青已經過世,衛青三子皆已失侯,衛青的繼承人衛伉這會兒還在邊關服兵役。沒有能幫他的故舊,自己又拿不出贖金,所以不得已詐死。”
“然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孫敖回朝被問罪,人還在牢里,政敵就把公孫敖按已死報了上去。他在牢里直接成了假死的黑戶,被迫詐死。我個人是覺得后者還是比較可信的,將軍出征歸來,肯定是先做匯報。”
“比如李廣迷路那次,衛青先讓他本人去匯報經過,李廣不去,但人還在營中,然后文書前來詢問。蘇建全軍覆沒那次,也是先到衛青營中領罪,由衛青轉送到御前處置。”
“同樣,公孫敖收兵后,第一件事應該也是向朝廷匯報。且在朝廷回復之前,公孫敖是不能離開軍營,或者說脫離朝廷視線的。既然在朝廷來問罪他的人到達之前,他都在軍營,又要如何詐死”
“再說李廣利,其部與且鞮侯單于十萬軍在余吾水南岸接戰,兩軍酣戰十多日,李廣利突圍而歸。沒有查到雙方雙亡,但突圍常見于被敵軍包圍,既然是李廣利突圍而歸,那應該是漢軍落于下風,傷亡比較大,被匈奴圍著打,才會有突圍而歸的記錄。”
“那么問題來了,李廣利加上路博德有十四萬漢軍與且鞮侯單于十萬軍會戰,可以說漢軍占據了絕對的人數優勢。這種占據人數優勢的富裕戰,漢軍極少有機會碰上。匈奴人是游牧民族,與他們打,運氣還真的挺重要的。”
“那會兒又不能千里傳音,你一萬人出去,遇到是幾千匈奴人還是幾萬匈奴人,很需要一點運氣和判斷能力。厲害的將軍可能從對方移動時留下的痕跡判斷一下敵軍大致人數,選擇追擊迎戰或者避開敵人主力。然大部分時候,可能是不期而遇,根本沒有去判斷的機會。”
“你看李廣就經常撞上匈奴主力,這運氣其實漢軍下次可以考慮放李廣出去做餌,跟在后面打伏擊。李陵更厲害,五千步卒遇到單于主力,想撤都撤不了。趙破奴兩萬人遇到對方八萬主力,蘇建和趙信三千騎兵遇到單于主力等等。”
說到后面都說自己晚年昏庸之事,劉徹很生氣,并且不斷告誡自己絕對不會做晚年“漢武帝”。聽到這里,劉徹眼睛不由一亮。這話很有些道理,漢軍出擊除卻撞到匈奴主力動輒全軍覆沒外,聽得最多的還有深入千里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