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孔子和孟子為二圣,然最終走上政治舞臺的儒家傳播的許多思想都與孔孟真正的主張截然相反。比如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常被曲解成以德報怨,還要來句孔夫子說的。”
“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本意是說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勸君王行仁政,卻成了某些賤儒偷懶,不為家人分擔勞動的借口。難怪要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許女子讀書,若是婦人能讀論語,可就不好騙難剝削了。”
某些說過類似言論的讀書人面色立時難看了起來,再次認定女人就不該讀書。真不知道那后世是個什么世界,讓女人讀那么多書。
“莫說婦人,就是沒有讀書的普通老百姓也常被這種曲解的所謂圣人言道德綁架,欺凌剝削。在我們教育普及前乃至現在,也從不缺有些學了個半吊子的家伙以德報怨這種曲解的圣人言進行道德綁架。許多讀書人以君子遠庖廚的理由堂而皇之逃避勞動。”
“這些人可不會告訴不識字的婦孺,商湯時有個叫伊尹的大賢耕于有莘國之野,精通廚藝,在烹飪中領悟出治國之理,認為治大國如烹小鮮。伊尹精通烹飪,既然能輔佐明君,又是中華廚祖,難道還不算君子嗎”
“說以德報怨和認為君子遠庖廚是讀書人不能進廚房的人,要么品性不好,要么讀書不行。這種人以孔孟弟子自稱,也就是欺負孔子、孟子不會跳出來,敲碎你的腦殼。”
“又如前面提到孟子對君臣的觀點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即君主對臣下如泥土草芥,臣下待君主就會像仇人一樣。孔子則說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即為人臣為人子需要弄清楚了聽從的是什么在決定是否聽命才可以叫做孝順和忠貞。若不管對錯,一味順從君父是假孝順、假忠貞。”
“荀子則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即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是做人的最高準則注1。對于父子關系,孔子還有一句是小棒則受,大棒則走。可見最早的儒家大賢都不贊成一味順從君父。”
“然后面的儒家為了迎合君王,雖然打著孔孟的旗子,宣傳的卻是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那套君君臣臣。在這些推崇極端三綱五常的賤儒眼中,丈夫要殺妻子,父親要殺兒子,妻子和兒子都是不能反抗,甚至不能逃走的。”
“因此,即便知道巫蠱之禍中衛后和衛太子才是受害者,衛太子起兵僅為自保。在封建王朝中,協助兒子起兵誅奸佞也是衛后最大的黑點。明知是漢武帝為讒言所惑,也恨不得衛后和衛太子聽話的引頸就戮。”
“然在封建士大夫眼中這個所謂的黑點在現代大多數人眼中卻是衛后高光所在。畢竟,我們的偉人從小教導我們的是反抗世間門不公,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不是將生死寄托于旁人的憐憫。”
“于我們眼中,衛子夫和衛太子這種反抗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面對挾裹著武帝之名而來的奸黨,他們有勇氣反抗是讓人欽佩的,雖敗猶榮。而衛子夫死后,關于衛子夫是否被廢也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
“不同于薄皇后、陳皇后有明確的廢后記載,衛子夫被收走皇后璽綬便上吊自殺,武帝并沒有再下廢后的詔書。故此,有一派人認為衛后自殺及時,漢武帝沒有補下廢后詔書,保住了衛太子一脈名正言順的繼承權,才讓漢宣帝能夠順利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