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劉家一眾皇帝中,摒除政治考量,漢宣帝是個比較顧念舊情的人。撫養過他的丙吉、張賀結局都是很不錯,丙吉后來官至丞相,其子丙顯在他死后襲博陽侯,官拜九卿,曾貪污達一千余萬,但漢宣帝顧念丙吉只免了官職、削了食邑降為關內侯。”
丙吉現在回去打兒子來得及嗎
“張賀親子早亡,又受了宮刑,弟弟張安世便將幼子張彭祖過繼給他。張賀資助漢宣帝讀書時,張彭祖就陪著皇曾孫讀書。因是微末時的故交,漢宣帝對張彭祖也是很好的,不過后來張彭祖被自己的小妾毒殺了。可見男人三妻四妾還是很有風險的,后院起火自古皆然”
“除卻丙吉、張賀,漢宣帝與原配許平君更是留下了故劍情深、南園遺愛的美談。當然了,有人說宣帝是不想立霍氏女,才堅持立原配,其中有政治考量,覺得不夠純愛。但從許皇后死后,宣帝對許家和與撫養過他的史家的態度來看,糟糠之妻不下堂或許有其他考量,但也不表示沒有真心。”
“當然了,漢宣帝固然是老劉家相對念舊情有人情味的一個,但也千萬不要忘記他皇帝。他的情義只是相較于他同類,而不是普通人。他也有記仇和刻薄的一面,天子哪怕是暗弱如劉禪,你要是戳他軟肋,他都能讓你血濺三尺,就不要說像漢宣帝這樣的雄主了。”
“說遠了,我們繼續說漢宣帝登基前所面臨的危機,撫養于掖庭的皇曾孫在大家有意或無意的態度下,存在感很弱,稍長后更是混跡市井。大約也是這段經歷,了解了百姓疾苦,漢宣帝登基前中期是做了不少體恤百姓的國策。”
“比如總結了漢武帝推行經濟政策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工商政策調整,一定程度抑制了官吏徇私枉法和貪污腐敗,與民休息。諸如免災區租稅、降低鹽價、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手段抑制土地兼并,輕徭薄賦。”
“漢宣帝統治后期,大漢經濟繁榮,農業連年豐收,谷價創造了漢代最低價。設常平倉調節糧價來避免谷賤傷農和谷貴傷民。然也或許有了成績,后期宣帝也有大多數明君執政較長時間后的通病。萬幸的是他沒有像漢武帝那么長壽,雖然有些批評,但不至于漢武帝晚年那么多罵聲。”
年輕的漢宣帝劉病已所以短命是福氣是吧
“然劉病已低調,卻并非沒有人注意到他。這個出生就坐牢,吃飯、讀書全靠人接濟,長大后空有宗室之名,身無恒產,只能混跡市井的孩子,在許多人眼中怕是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子,卻有兩股神秘的力量因他在暗中戰斗。”
“一股是想要斬草除根的昌邑王一脈,一股是或因舊情或只是單純想要保全衛太子最后一絲血脈的忠臣。別看長安之戰中,百姓認為太子造反就不愿追隨。那也就是對面是漢武帝,要是換作其他皇子和藩王,對上衛太子基本沒有勝算。”
“昭帝始元五年,衛太子已亡故十年,有人冒充太子去長安,長安城中圍觀的官吏百姓達數萬人,大多是為太子的回歸而歡呼。當然了,最后證明是個冒牌貨。有人認為長安之戰,衛太子阻止囚徒和百姓與劉屈氂開戰,導致了數萬人身死。”
“然實際上,覆巢之下無完卵,巫蠱之禍牽連數十萬人,衛太子需要負責的也就是長安血戰中的百姓,且我并不覺得他是主責。若衛太子沒有奮起一搏,不僅衛太子一脈會和巫蠱之禍許多人家一樣悄無聲息的死去,漢武帝不會因那刺目的紅幡然醒悟。”
“天下一旦落到昌邑王一脈,搞不好就是又一個秦末亂世了。反正,我是不覺得昌邑王劉髆和劉賀父子有力挽狂瀾的本事,這父子倆更可能成為劉屈氂和李廣利手中的傀儡。”
“為什么說是昌邑王夫子,而非昌邑王劉髆呢因為昌邑王劉髆,在漢武帝死前一年死了。這位昌邑王其實存在感非常弱,他的母族為了捧他上位可以說不惜余力,但是他本人卻沒有什么能說的事跡記載,死后是其子劉賀繼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