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是約莫十歲左右姓許的小內侍,將帶著的包裹遞上前,道“娘子,高寺人聽說張補闕回鄉守孝,娘子留在了長安,我剛好出宮,便托我前來看望娘子,問候一聲。”
譚昭昭聽到高力士,忙道了謝,趕緊讓眉豆上前將包裹接了過來,問道“許寺人請見諒,我尚在守孝中,剛生了小郎,招待不走,還請許寺人見諒。”
許寺人道了喜,“高寺人得知后,定當會很高興,出宮前還曾同我念叨過,不知娘子可有生產呢。”
譚昭昭問道“高寺人如今可還好”
許寺人答道“高寺人與我一樣,到了淄博王處伺候,一切皆安,娘子無需擔心。高寺人說待閑暇時,再親自出宮前來看望娘子。”
淄博王即李隆基,與李旦一起,已關在深宮中多年。
譚昭昭不知高力士如何去到了李隆基身邊伺候,她不記得大事的具體發生時間,但大事如神龍政變等,依舊按照命運既定軌跡向前。
不過端端時日,李隆基宮內的內侍就能出宮,看來,外面真正大變天了。
宮內人員復雜,譚昭昭不清楚許內侍的底細,也不好多問,客氣道了謝。
許內侍不能在宮外久留,起身告辭。
譚昭昭施禮相送,略微思索了下,道“勞煩許寺人轉達一句,讓高寺人定要多保重,一切皆會平平安安。”
眉豆拿著錢袋送出門,許寺人笑著收下,上了馬車離去。
眉豆回轉,見譚昭昭盯著包裹怔怔出神,小心翼翼問道“娘子,可有甚不妥之處”
譚昭昭此時想到了安史之亂,腦子里亂糟糟,理不清頭緒。
這些時日眉豆她們都如驚弓之鳥一樣,其實她何嘗不是如此。看似身在局外,一旦被狂風掃到邊緣,毫無招架反抗之力。
譚昭昭努力克制住亂七八糟的想法,道“沒事,我想到了先前三郎來的時候。眉豆將包裹打開,看看三郎帶了什么來。”
眉豆松了口氣,上前打開包裹,里面是一匹細絹,一個小匣子。
匣子里裝著一片金葉子,幾顆豆莢,石榴籽狀的金錁子,一只小銀碗。
大唐銀的產量低,極少用銀當做錢使用,幾乎都進貢到了皇宮做飾品。
小銀碗做工精巧,約莫只有嬰兒拳頭大,上面雕刻著吉祥的云紋,一看就是皇宮所有。
譚昭昭放下銀碗,再去拿金錁子。金銀散發著涼意,她的心又酸又暖。
這些應當是高力士平時收到的賞賜,全部拿出來送給了她。
盼著許寺人回宮之后,能轉達她交待那句平安的話。她不敢說得太多,只能略微說一句,安撫高力士的不安。
高力士與她不同,并不知道以后會如何。他將財務都帶出來給了她,仿佛在交待后事。
高力士年紀雖小,幾經生死,見過的大風大浪,遠超過常人。他都如此惶恐,足以想到皇城內,遠比外面還要危險。
細絹無法久放,譚昭昭讓眉豆去陰涼處晾曬著,然后收起來做衣衫。
其余的金銀,譚昭昭專門收到了一旁,宮里需要錢的地方多,她替他先保管,以后有機會再還給他。
收拾好之后,譚昭昭提筆給張九齡寫信。
寫了沒幾個字,譚昭昭就放下了筆,坐在那里,望著紗綃門簾出神。
紗綃上的吊墜,隨著微風輕擺,雨后的太陽更猛烈了些,到底過了盛夏,已經沒了往日的炎熱。
譚昭昭看了一會,眼睛就花了,干澀難受。
她提筆寫信,卻下筆無言。
他們的感情,就如外面的太陽熱烈。
卻因意外命運,被分開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