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魏征平時兇巴巴,連李世民都想罵就罵,其實私底下人還算好相處,沒什么架子,也喜歡提攜后輩。
眼前這青年姿容出眾,大方得體,魏征對他印象不錯,有心看一看他的本事,只是李承乾也在這里,他不好擅自做主。
魏征看向李承乾,就見馬車窗戶大開,幾個小腦袋擠在窗戶邊,正好奇又期待地看著他們。
魏征“”
他對青年微微頷首“你且念來聽聽。”
青年整了整衣裳,雙手背在身后,微微抬高聲音,念出了幾首詩。
李承乾于詩詞一道并不是很精通,但鑒賞能力還是有的,這詩寫得確實不錯,且獨具一格,顯然這青年年紀輕輕,已經在詩詞一道有了與眾不同的見解。
只是詩中阿諛之氣比較重,令人有些不喜。
蘇琛有些可惜“如果再多些風骨就好了。”
李承乾也嘆了一聲“行卷詩向來如此,世人皆愛奉承之詞,若詩文風骨太重,很難得到貴人青眼啊。”
這時候科舉考試制度還不完善,最明顯的兩個特點,一是考試不用糊名,二是每年取用人數極少。
考試不糊名,也就意味著有極大操作空間。尤其進士科考試并沒有嚴格的審核標準,皇帝也只看最后結果,誰能中選幾乎都由幾位考官判斷。
如此一來,能否中選就不止看文章寫得好不好了,考官一般還會參考考生的名氣與背景。如果考生平時名氣大、聲望高,或者背景比較深,有人在考官面前推舉,那考生中選的可能便要大一些。
當然不是沒有底線的,即便考官可以容情,也要考生自己有實力才行。
典型的例子,比如兩百年后的李商隱,作為名留青史的大詩人,他的文才本事自不必說,但他青年時期幾次參加科舉,卻因為出身不好屢屢落第,直到開元二年第六次參加科舉,山南西道節度使、前宰相令狐楚向考官推薦了他,李商隱這才終于進士及第。
因此考生為了增加高中的機會,往往會想盡辦法替自己刷名聲,廣交好友、參加各種詩會文會、還會時常出入平康坊。
是的,就是教坊
大唐的文人沒事就喜歡逛逛教坊,甚至將之視為雅事,自然不只是為了風月情色,更因為教坊本就是刷名聲的好地方。
這時候的妓女也不太一樣,相比容貌,她們的才情更加重要。
妓女常常要外出參加活動,每每要與客人詩歌相和,和不出來會被人笑話。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游戲,譬如最常見的行酒令,往往由妓女擔任席糾,也就是裁判,她們要負責宣令和判斷客人行令對錯,文采不夠根本不能勝任。
因為這些原因,妓女中最厲害的“都知”容貌未必最出挑,甚至可能相貌平平,但每一個都才情出眾,于席糾和作詩上更是翹楚。
扯遠了,說這么多是想表示文人為了高中想盡各種辦法刷名聲。
他們去教坊司,固然
可以與才貌雙絕的花娘秉燭夜談甚至春風一度,更會留下自己的詩作,或者為樂曲填詞,期盼借由花娘之口,將自己的名字傳揚出去,若能被某個達官貴人記住就更好了,那么他們就有可能受到推舉。
相比刷名聲,被貴人舉薦才是最好的辦法,如果這個貴人能量足夠大,即便考生科舉沒有高中,也可以通過舉薦直接入仕。
因此很多文人就會將自己的詩文整理成冊,送給自己看好的高官貴族,以求得到他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