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顯而易見,名宿的水平擺在那里,他們精心雕琢出的文章,自然是字字珠璣,但凡讀書人都愛不釋手,恨不得字字分析。
再之后是虞世南的一首小詩,詩名曰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后世,虞世南與歐陽詢、褚遂良和薛稷被合稱為“初唐四大家”,尤其
擅長文學和書法。這首詩不僅僅是詩,也是一副書法作品,雖然比起歐陽詢略有不及,但加上這首頗有風骨的小詩,就有了11a2的效果。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名家丹青文章等等,任意一篇拿出來都能讓讀書人愛不釋手,現在卻一股腦出現在同一份報紙上
讀書人熱鬧得像是過年。
普通百姓則對蕭瑀和程知節更感興趣。
是的,蕭瑀果然寫了一篇文學評論文章,狠狠批判了現在文壇一些不正風氣。蕭瑀罵人很貼心,從來不咬文嚼字,生怕對方聽不懂。
這里面還有個故事,說是蕭瑀從前罵一個領兵的將軍,激情開麥大半天,對方悠悠打了個哈欠,茫然地問旁邊人“他在說什么”
從那以后,蕭瑀罵人都是大白話了。
這倒便宜了看報紙的普通百姓,這文章他們能聽懂啊蕭瑀他們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聽了別人科普也知道了,這可是大官啊
不愧是文化人,罵得真帶勁愛看
正如李承乾所說,沒有罵到自己頭上的時候,大部分人是不介意毒舌的,愛看熱鬧是人的天性,反正百姓很喜歡蕭瑀的文章。
嗯配合文章中所說的,某種風氣不正之人難看的臉色,食用效果更佳
至于程知節,他也寫了一首詩。
寫詩沒什么,這首詩也不是什么驚為天人的佳作,甚至比不上虞世南那首。
但這是程知節啊擅長領兵打仗、以武功封爵的大唐知名武將
武將
對百姓來說,程知節就是個大老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嗓門能掀翻屋頂的那種實際上也差不多,實在想象不到他提筆寫詩的樣子。
可能程知節當街提刀砍人都更好接受一點狗頭。
他們不知道的是,程知節其實出身頗好,曾祖父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他的父親則為濟州大中正。
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程知節打小就上學讀書雖然經常遲到逃學上課睡覺,勉強算是個文武全才了。
只是后來躋身軍伍,戰績卓越,百姓只知其勇猛,卻不曾聽說有什么智計,便以為他是只懂沖鋒陷陣的武夫。
當然當然,其中也不乏名字的原因。別看程知節這個名字很有文化的樣子,這是后來改的。不論李世民、朝中官員還是民間都更喜歡叫他的原名
程咬金。
也不怪百姓從不覺得他讀過書,單從名字來看,確實不太像哈。
巨大的反差引起讀者興趣,他們興致勃勃談論程知節,很快就把他的祖宗二代盤清楚了。
除了這些大佬名宿之外,報紙上還有一些小輩的詩詞文章,照樣是報社約的稿,除了杜構和上官儀,還有其他幾位官宦子弟,都是青年一輩中的翹楚。
他們的作品自然不能跟大佬相比,但也有其清麗靈動之處,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原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