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的發展已經步入了正軌,鷹愁澗的小白龍變化成一匹白馬成為了唐三藏的坐騎,唐三藏也分別在高老莊和流沙河,收下了豬八戒和沙悟凈這兩個徒弟。
師徒四人連馬五口,在惠岸的幫助下渡過流沙河一路往西,正式踏上了取經之路。
這日,茯音邀請另外兩位菩薩和黎山老母來蓮花亭賞蓮。
等待間,他看著滿園盛開的蓮花,聞著桌上裊裊飄起的安神檀香,或許是因為這段時間連續周轉于多個世界,所以此刻不知不覺間,竟也漸漸感覺到了幾分困意。
他輕輕揉了揉太陽穴,單手斜撐著額頭,閉上眼打算小憩片刻。
蓮花亭內的琉璃瓦遮住了大部分陽光,紫竹在微風中吹拂,將午后的光暈斑駁,漫灑到了茯音的身上。
他純白的衣衫,漂亮的銀發都被籠上了一層薄薄的光,似玉的皮膚通透而細膩,整個人看著就如同一幅靜置千萬年的古畫,每一幀每一寸都是完美的。
所以當文殊和普賢兩位尊者進到這蓮花院內的時候,一眼看到的,也就是這樣的如畫之景。
兩位尊者對視一眼,隨即輕輕一笑。觀世音邀請他們來賞蓮,殊不知比起蓮花池內綻放的寶蓮,他自己才是最為賞心悅目的存在。
仔細算下來,若非今日收到邀請,他們也許久未曾見到觀世音了。
雖然都同為大菩薩,但由于觀世音時常不在南海紫竹林,所以文殊和普賢兩位尊者與觀世音見面的次數其實很少。
觀世音是他們之中最為忙碌的一位,誠如他的圣號,觀察和聆聽這世間所有呼救的聲音,時刻以大無畏的精神,幻化出適當的法身,去度化陷入困境者,讓他們脫離苦難。
不過,盡管并不長見面,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之間的關系。
文殊和普賢兩位尊者又再次對視一眼。
此刻,兩位尊者沒有說任何言語,只一個眼神的交流,就從對方的眸子里看到了與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同的意思。
就先這樣吧。
他們看向亭內小憩的茯音,選擇了站在原地靜靜的等待他醒來,也等待最后一位客人黎山老母的到來。
沒多久,一道細微的腳步聲由遠至近。
最后一位來賞蓮的客人,也在約定的時間點準時到達。
茯音也似有所感般醒過來,他先是看了一眼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對著二人微微點頭,算是感謝兩位方才的那份貼心,同時也是對他們以客人身份前來的一種簡單問候。
文殊和普賢輕輕一笑,亦沖著茯音微微點了點頭。
并不需要什么言語,也無需過多客套,默契之余他們幾位菩薩,就仿佛存在于緩緩流淌的血脈里。
一切盡在不言中。
作為這場相聚邀約的發起人,茯音走在最前面,始終保持著快半步的距離,帶著黎山老母以及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蓮花院內觀賞。
在行至一處盛開的金寶蓮時,黎山老母看著這金燦燦的蓮花,突然就想到了不久前在黃風嶺遇到的孫猴子。
那孫猴子留著一頭金發,頭發的顏色看著就跟這金寶蓮一樣,燦爛到有些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