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拍了拍她的肩膀,道“我以后定會再幫你找個更好的。”
貞筠搖頭似撥浪鼓“我估計不會再有了,你別再對我這么好了,我怕換了下一個適應不了,嗚嗚嗚”
貞筠在此淚如雨下,而皇城內的蕭敬同樣也是欲哭無淚。他與李東陽坐在司禮監衙門的一間靜室中,李東陽抿了一口六安茶,道“您何必如此,圣上向來從諫如流,只要我們細說李越入宮的利害,萬歲必然會有所考量。”
他師父卷入舞弊案,他自己卷入私通案,若是驚才絕艷,天下無雙也未必沒有商量的余地,可惜于經史典籍只是平平,其人還長得這般招搖。若這樣的人入了東宮,只怕會引起朝野議論紛紛,不能服眾,說不定還會傳出朝廷“以貌取士”的惡名。
蕭敬長嘆一聲,擺擺手“您有所不知,此事如今的關竅不在萬歲,而在太子。”
想起皇太子一次打掉一位尚書與一個侍郎的“豐功偉績”,李東陽就覺牙疼,經過那次的事件,李東陽是再不敢小覷這位幼主,他問道“這怎么說”
蕭敬想到王岳的委托之事,心道這倒是個洗清他的好時候,于是他道“我知閣老們都將李越之事歸咎在王太監頭上,但這次他實在是冤枉。他先前只是想辦好這樁差事,一來讓圣上寬心,二來避免外戚入東宮,所以才大張旗鼓地找人。而李越其人,的確稱得上才貌超群,自然能入得了王太監的眼去。”
李東陽想起“華曙慧眼”的典故也不由一哂“這倒不假。可他的私德卻是有虧,王太監執掌東廠,難道連這事都不知道嗎”
蕭敬道“王太監一得知此事后,就立即去向萬歲告罪,誰知萬歲知曉前因后果后,不怒反贊,說此子真乃淡泊名利,有情有義之人。”
李東陽細眼圓睜,奇道“這從何說起”難不成與女子私下交往倒成了嘉言懿行了
蕭敬便將李越自辯,又闖方府救人的前因后果和盤托出,這下聽得李東陽都嘖嘖稱奇“為救一素未謀面的女子,竟能將功名前程一道舍棄。”
他想到滿朝文武公卿為博東宮伴讀之位暗潮洶涌的情狀,不由嘆道“某些人妄稱是國家棟梁,還不如一個十三歲的孩子。”
蕭敬微微頷首“誰說不是呢。圣上既賞其才,又惜他的人品,再加上他是唐伯虎的弟子。那年那樁案子是您親自主審的,為何那樣判決,您比我更清楚是怎么回事。”
這是在說唐伯虎舞弊案了,李東陽想起此事也不由一聲長嘆。李東陽與程敏政都有神童之名,被當時的巡撫羅綺向朝廷舉薦,因此有幸得到英宗皇帝召見。英宗為了考校他們,出了一個上聯“螃蟹一身麟甲”,程敏政素來才思敏捷,先李東陽一步對出“鳳凰遍體文章”。英宗對此贊賞不已,而李東陽本人也不甘為后,緊接著就來了“蜘蛛滿腹經綸。”這樣的妙句。
英宗及滿朝文武對此都拍案叫絕,特許他們留在翰林院讀書。兩人一同進學,又入朝為官,說來真是數十年的交情。如果能救,李東陽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只是那時物議沸騰、眾口鑠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從輕發落,保住程敏政的性命,只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程敏政到底還是
蕭敬拍拍他的肩膀安撫道“老先生1不必如此,您與萬歲都已盡力了。只是因著這樁緣故,萬歲對唐寅也有幾分憐憫之意。然而,提學御史方志亦是正直忠良,即便我們知其緣由,為了方家的聲譽亦不好大肆宣揚,公然為李越平反,故而只能讓李越吃下這個啞巴虧。但萬歲素來仁厚,實不忍他們師徒為此遭千夫所指,文壇鄙棄,所以才召他入京。若其才堪為東宮侍讀,萬歲便與諸閣老再行商議,即便其文采不足,憑借著面圣的榮耀與賞賜,亦能保他們師徒在鄉里不被人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