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侯郭聰頭戴七梁的梁冠,梁冠前的金蟬閃閃發亮,隨著他與旁人交談,冠旁的雉尾也在微微顫動。他說到激動處,廣袖的赤羅衣甚至像風帆一樣舞動。能惹得這群侯爵不惜在金殿上竊竊私語的,當然只有朱厚照要另設東官廳之事。
西寧侯宋愷心里是怒火沖天,嘴里也不甚客氣。他們家是永樂年間勛貴,最煊赫之時,曾一門尚了太宗爺的兩位公主,后代子孫雖不如往年那么受寵,但也擔任軍隊要職。宋愷也不指望像伯父宋誠一樣,領右軍都督府,又佩平羌將軍印,他只想安安心心守著自己的團營,不好不壞地過日子也就是了,誰曾料到,剛登基的小皇帝竟然連這點好處都不愿給。
宋愷憤憤道“皇上年幼,自然聽什么就是什么。按我說,這都是那群腐儒的不是,當真是欺人太甚”
武定侯郭聰附和道“誰說不是呢。祖輩們的功績,到今日竟同馬棚風一般,隨便幾個人的幾句話,就能把我們架得空空蕩蕩。”這就罵得是劉大夏了。
陽武侯薛倫則是對鎮遠侯被委以重任不滿“犯上之人的后裔,如不是太宗爺寬厚,早就被除爵了。區區黃口小兒,怎配位居我等之上。”
他說此話,就不得不提及舊年事。靖難之役時,顧家的祖宗顧成還只是左軍都督,奉建文帝的命令,去討伐當時還是燕王的永樂爺,誰知兵敗被俘,他自愿投降。永樂爺也饒了他一命,讓他去守衛北平。在永樂爺登上大寶之后,不僅不怪他昔年的冒犯,還封他為鎮遠侯,這才有了世襲罔替的爵位。
而薛家的祖宗薛祿就不一樣了,堪稱“根正苗紅”,從一開始就跟隨太宗起兵,立下了赫赫戰功,還數次跟隨太宗北伐,又主持過北京城的營建。薛家自認自己的功勞比姓顧的大多了,可顧家是侯爺,他們家也是侯爺。到了如今,顧家旁支襲爵的無知孺子,居然能高居薛家的正支嫡系血脈之上,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他幾位侯爺聞言又何嘗不是滿肚子火。在開國時,他們都是泥腿子,可爵位世襲到了今日,家族早已發展壯大,侯門朱戶看起來光鮮亮麗,可處處都要靠阿堵物、孔方兄。要是靠洪武爺定下的俸祿,全家早就餓死了。他們只能多領差事,才有源源不斷的進項。可如今,朱厚照這神來之筆,直接要把他們家主要的進項抹去一半。蓋因士卒進了東官廳,軍餉肯定也不會再經侯爵之手,而是直接發往東官廳。這就不僅是奪權了,還是在斷財。即便為錦衣玉食,他們也決不會容忍。
這些侯爺、伯爺們在私下商量之后,覺得前幾次的進諫可能還不夠激烈,不能讓小皇帝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他們這次準備來個大的。待到朱厚照升座之后,他們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數位侯爵、伯爵居然在金殿之上,齊齊跪下,先摘梁冠,后放玉圭,再解下腰間的玉革帶,最后甚至把自己外罩的赤羅裳都脫下來,僅著白紗中單跪在殿中哭號。
有的人硬梆梆道“萬歲若一意孤行,不如將臣等的爵位系數罷去。”
有的人則開始哭太祖太宗和自己的祖先“是子孫無能,才讓祖宗的家業毀于一旦,孩兒不孝啊”
還有的人則開始數落自己的功績,意指自己從正德爺的爺爺在時就兢兢業業為朝廷效命,萬歲為何要卸磨殺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