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對此嗤之以鼻,他已動念想剎住這股浮華之風。然而,風俗還只是其次。朱厚照心中更看重他的大業。可惜的是,新成立的東官廳也無法完全掙脫三大營的困境。首先,擺在朱厚照面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兵額不足。平日里沒有戰事,朝廷也就看個花名冊,到了真正要調動考核時,才“驚喜”地發現,名冊上人憑空蒸發了
這就是所謂“吃空餉”,百姓不想當兵,所以寧愿送二百文錢,托將官糊弄著,雖名義上從軍,但仍在家種地。而將官也樂得自在,雖沒有兵,可只要登記上名冊,朝廷的軍餉還是照發,這筆錢不就歸了他們了嗎
難怪軍費怎么都不夠用朱厚照得聞真相,當真氣得七竅生煙,險些一頭栽倒下去。他在暴跳如雷之后,就要把這些貪贓枉法之輩全部拖出去斬了,卻被張永死命攔住。張永道“爺,小虎易捕,大虎卻難對付。可小虎背后,一定有大虎吶。”
朱厚照怒火中燒,和一群小太監斗了幾個時辰,方將這口氣生生咽了下去。下次大朝會時,他就將排查過后的名冊丟在奉天殿的大殿中央,咬牙切齒道“往日的事,朕不再追究了,但是如今,京營作為大軍的精銳,兵額卻嚴重不足,爾等得拿出個章程來”
對此,滿朝文武倒是不意外,法不責眾,這事兒大家都做過,皇上總不能把人全都殺了。至于想法子,擴充軍隊,眾人在面面相覷之后,有說嚴厲懲罰逃軍的,有說嚴厲申斥底層將官的,甚至還有人說擴大軍戶的。
劉健實在聽不下去了,他出列躬身道“啟稟圣上,恕老臣斗膽直言,軍費日增、軍額不足,歸根結底,乃是屯政敗壞。將士們難以糊口,自然只能逃竄,屯田的糧食不足,自然只能由朝廷補齊。如不整治軍屯,即便再嚴刑峻法百倍,擴千萬軍戶,只怕也無濟于事。老臣懇請萬歲,核查屯田,嚴懲占地”
明朝自開國起便采取的是屯田養兵,即給衛所官兵劃去一定的屯田,讓將士們且耕且戰,所種的糧食不必繳納賦稅,全部充當軍糧。洪武爺依靠這樣的制度,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永樂一朝也大體上延續了“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
但是地主侵占土地就和資本家榨取利潤一樣,是刻在骨子里的本性。到了宣德一朝,軍屯大規模被占的現象就初現端倪。宣德五年時,天津右衛指揮呂升就將一千多畝軍屯田作為禮物獻給了當時的武定侯郭炫。宣宗朱瞻基是公認的一代英主,在他在位時,底下人的人都敢如此妄為,更別說在他不成器的子孫登基時了。
所以,明朝出現了怪現象,不論是軍屯還是官田,自洪武一朝后,居然呈現逐漸減少的態勢。到了正德爺朱厚照即位時,原本就不合理的制度所裹挾的弊病已經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以至于國家機器已經無法負荷,發出沉重的抗議。
滿朝文武都不是傻子,都明白這背后原因為何。可有良心的位卑言輕,不敢開口。而身居高位的大多又是既得利益者,誰會犯傻自斷財路。而位高權重又一心為公的人也不是沒有,譬如如今的大九卿,但是他們說了也沒用啊。皇帝死活不聽,他們成日念叨這些不是給自己掘墓嗎而這次,如不是朱厚照一貫以來的作風真正顯露出決心來,劉健就是有金剛鉆也不敢攬這瓷器活。
這話一出,又是一次石破天驚。核查屯田,說來輕松,可不知要卷進來多少皇親國戚、高官顯爵乃至地方豪強。可朱厚照此時已然不能退縮了,他當即授權劉健,讓他從京城查起,自愿歸還者既往不咎,倚仗權勢耀武揚威者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