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敏銳,覺得自己有一種逃不出她手掌心的感覺。
殺了她,逃出去他可以去燕國。
這個想法剛升起,就見墨夙來了。
從咸陽回來的路上,徐希有時間就叨叨他,回到徐家村,他終于做出了龍骨水車,和天車。
“經小圣童指點,天車和腳踏水車已經做好,在徐家村試過,水流湍急可用天車,借由水力推動天車轉動,會自動舀水到水槽中,再經過水槽流入田地中。水流緩慢的溪流小河水溝,能用腳踏水車,以人力舀水上岸,澆灌田地。”
看著絲帛上畫的圖,徐希兩眼贊嘆,朝墨夙拱手一禮,“先生此乃不世之功,天下旱地農人皆感念先生功績,我替農人們謝過先生”
墨夙的心情卻有些微妙,她叨叨了他一路,給他提一堆又一堆的問題,他才做出了水車。現在她來感謝他吹捧他
“還等什么,將這好東西傳于天下,大力推廣。我去找人,給你寫幾首贊美的文章。”徐希拿著圖紙就把重駁,之揚一群人拉出來,派發吹噓水車的任務。
這么幾年,谷中人也都深刻了解她了,她興致勃勃要干的事,還要廣告天下,大力推廣,不給她干成,他們別想好過。
“農人增產,就多交賦稅。推廣水車灌溉,也能體現你們的仁善之名。水車名揚天下時,你們仁善有才的美名也能傳揚天下,何樂而不為呢”
重駁幾個嘆了口氣,認命的寫文章,寫詩歌。
但還有大半的人不動如山,身份尊貴如他們,精與鄙事與他們可沒什么好處,反而會被人嘲笑。
徐希也不管,有人寫就行,她自己也瞎編了一個順口溜,“風停了,雨停了,旱魃帶著火來了。田地干,禾苗干,水車能救大干旱”
老祖看了只說一句,“的確是瞎編。”
徐希厚臉皮的解釋,“我沒時間,我學問差,這種事交給做了幾十年學問的人吧。”
這本來也不是老祖要教她的,也就不多問了。
谷中的工匠和墨夙一塊又重新打制了兩架水車,在谷外村子試用。
山上就有溪水下來,流過谷外的村莊,水不是很多,但水流湍急,水車裝上,源源不斷的水被車上來,流入田地。
村人都驚嘆感激的不行,有人當場就給徐希磕頭。
徐希眼疾手快,大力一推,把墨夙推出來,“是他墨家的弟子,這水車也叫墨家水車”
一群村人圍著墨夙又是感激,又是拜。拜的墨夙臉色漲起,脖子漲紅,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等徐希把村人都打發走,拍著他的胳膊稱贊,“你離真正的墨者,更進一步了,再接再厲啊。”
這本來就是身為墨家弟子要做的,墨夙認同的點頭,和她一起全力推廣水車。
荊軻看她在干實事,利與百姓,按捺下想法。等此事畢再殺不遲。
徐長得了水車,首先在瑯琊郡內大力推廣,水車的圖也添加到各鄉村的展示墻上,郡邑也留了會打制水車的工匠,所有來學的,來者不拒。又把水車獻給齊王建,以期全國推行。
“趙國干旱,我齊國又沒干旱。”齊王建直接把奏疏扔在了一邊。
縱有李黽在殿上大力支持,農人糧食增產可囤糧應對天災。
齊王建也沒有改了想法,“水車繁重,若全部推廣,得花費多少銀錢。我齊國不是已經增產不少又不缺糧。”
李黽還要再勸,被交好的同僚攔下,“你好好的上大夫,沒必要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若王上厭惡了你,縱然你功績再高,都得走人。”
他干的要是吃力不討好,徐希做的事呢齊國農人是比別人多收了兩斗菽粟,離吃飽飯還是有距離的。
徐長已經料到了,雖然失望,但也沒空難受,反正他瑯琊郡要推廣。又給即墨的郡守也送了信,還送了工匠去做水車。
另送了一份給在楚國教人種麥的徐尚。
徐希給去送信的工匠交代,讓他們往大了吹,“就說齊國都在用,別人干旱我們不旱,趙國干旱顆粒無收,齊國畝產多收三斗水車還被秦國的墨者學走,要在秦國也推廣。”
兩個工匠帶著水車零件跟隨商隊到了壽春,把信交給徐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