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看別處不說話了,主持人連忙打圓場“請大家盡量提一些相關問題,今天機會來之不易,謝謝。”
一個女生給面子“楊景行,請問你覺得音樂給予你最多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態度面對音樂,或者說演奏的”
楊景行說“音樂給我快樂,我喜歡音樂。”
一些人鼓掌,楊景行自己也拍手不要臉“這種虛榮也算。”
笑聲中,又是一個女生賞臉“楊景行,都說文如其人,音樂也一樣,你的音樂和你的人也一樣嗎”
楊景行想了一下點頭“都比較膚淺。”
這個太好笑了,大家簡直雀躍,李迎珍卻板起臉大聲教訓“楊景行,對別人的問題放尊重一點”
室內頓時安靜,楊景行不得不嚴肅一些“我說膚淺,是因為我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大家一起努力吧。”
大家鼓掌,李迎珍稍微滿意了一點。
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而且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現在的浦音排演中心三號藝術家排演室里,全是行家。
如今楊景行的演奏,已經完全不是他還在尚浦高中時那種機械式的音符拼湊,也不像和紐約愛樂樂團合作時期那種精準的旋律和弦表達。
李迎珍知道,楊景行真正的變化是在升c小調奏鳴曲完成之后,而那之前楊景行只是在不斷進步。
在經歷了一次成熟成功的創作之后,楊景行沒再繼續表現出讓人難以適應的進步,而是開始變化。雖然那種變化很細微,但是對于李迎珍或者喻昕婷的聽覺來說,帶來的感受卻非常大。
而對這種變化,李迎珍也給予了相當大的肯定和鼓勵。李迎珍把楊景行的變化歸結為他在作曲方面的學習和練習,所以對楊景行的創作都由支持到督促了。
楊景行的天才名聲剛傳播開那會,他的演奏是博取眾家之長的。那時候,他彈莫扎特的時候會有一些保羅巴杜拉的神韻,彈貝多芬的時候有肯普夫和吉利爾斯的優點糅合,而彈肖邦,也會時不時讓人聽到魯賓斯坦的風格技巧
雖然楊景行的這些“模仿”比較明顯,但是這不妨礙他背上“天才”的名聲。只要能足夠能力,模仿好了赫洛維茲,你肯定也是當之無愧的新一代鋼琴王者。
悲愴,貝多芬早期的第十三號作品,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還遠遠不如作曲家后期作品那么深邃得讓人無法理解。作品難度不是那么嚇人,又有比較強的戲劇性和旋律美感,所以被很多人彈過,當行家們聽到悲愴,那么他可以在腦海中拿出很多版本來對比,尤其是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
前幾個小節,楊景行就讓人大掉眼睛,主旋律似乎在跳躍,切分音并不是特別明顯,節奏變化簡直要離經叛道了
如果是一般的聽眾,他們會認為聽到了又一個不錯的悲愴第三樂章,沒什么大不同。可是內行看門道,好幾十個行家,熟不熟悉楊景行的人都睜大了眼睛,似乎想確認坐在鋼琴前的到底是不是天才楊景行。只有李迎珍處變不驚,很放松的樣子。
第二十三二十四小節,幾乎所有鋼琴老師都會強調這里要輕巧連貫,可李迎珍似乎對楊景行失職了,楊景行彈得并不那么輕巧。可是,楊景行在這里一反常態表現出的一點厚重感也無法讓人說他不學無術,因為感覺上是那么一氣呵成天衣無縫。
第一百三十小節,楊景行卻又靈巧了起來,至少比他以前表現出的那種雄渾大氣要溫和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