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也是非常的意外和高興,看來不僅自己這邊有收獲,羅朝陽那邊的收獲也不小。
這可不是后世的網絡時代,需要什么東西網上一搜就能夠搜到。這時代,就是想找個黃頁查一查,都不容易。
林濤也很好奇羅朝陽是怎么找到生產設備廠家的。
其實挺簡單。他們沒有具體的目標,便找到了比較出名的電動自行車廠和人力三輪車廠,在大門外等著,等工人下班后,找到看著比較老實的,三四十歲的看家庭條件一般的工人,讓他們第二天到工廠里上班的時候,把他們所用的設備銘牌給抄下來,花了幾百塊錢,就把設備廠給找到了。
兩個廠子,按羅朝陽的說法,要生產電動三輪廠,需要的生產設備,最好是從這兩家廠子里出。
他們其實還找到了幾家廠子,不過羅朝陽的介紹中,把這幾家給剔除出去了。因為那幾家廠子有點不正規,在工人那里口碑不太好,主要是拖延發貨時間,次品比較多之類的。
林濤同意了羅朝陽的意見。至于具體用哪家廠子的設備,還要具體去看。不過林濤現在有杜同山在身邊,一點也不擔心,他是外行,杜同山算內行啊!這設備怎么改進,哪種比較好,杜同山肯定比他有發言權。
林濤現在覺得,有個內行當下屬,真是相當的爽啊!
怪不得后世外行領導內行被那么多人詬病還是大行其道,這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找到了兩家設備廠,分別比較了一下,杜同山和廠子里的技術人員談過之后,便決定了用其中的一家。
用杜同山的話說,這家的設備和另一家質量差不多,但這一家的技術人員頭腦靈活,對于設備的改進很積極,服務的意識比較強,而且主動邀請杜同山參與到設備的改進之中,更利于達到購買方的要求。
重視程度不一樣,自然在杜同山眼中的份量就不一樣了。
杜同山繼續忙,而林濤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好在設備的改進時間并不是很長,林濤沒事干,也參與到其中,把后世自己關于三輪車的記憶都發揮了出來,權當參考,倒也起到不少的作用。
看著杜同山和廠方和技術代表一同討論著,林濤心里還是很滿意的。
只要這設備改進好,發貨運回去,廠子架構就慢慢起來了。
這就差不多快算是萬事俱備了吧!
在林濤來之前,他就給張雪靈交待了一件事情,去到縣開發區和招商局把三輪車地皮和廠房的事情協調好。
最好就是像是香妃葡萄干一樣,能有現成的廠房。那樣只要稍加改造,等設備一來,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但是,就在林濤覺得一切都非常順利的時候,張雪靈的一個電話,讓他非常的惱火,他立刻召來杜同山和羅朝陽,對他們說道:“你們先留在這里改造調試設備,搞好后發貨。我把錢留朝陽這里,你到時給廠家付款,設備質量同山你來把關。我現在有急事,要回去處理!”
然后,林濤就匆匆乘飛機回到了迪化,開車回到了綏來。
在林濤看來,這原本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而且他林濤在綏來也不算是無名之輩了,既然有人想要挑戰一下他的耐性,那么他也不介意敲打一下想要挑事的某些人。如果真是有人故意打壓興農公司,那林濤還真就準備反擊了!他林濤重生,可不是來當軟柿子的!
……
這兩天的訂閱忽高忽低的,不知道什么情況……大家如果有書單的話,幫忙把書宣傳一下。還有,如果覺得后面內容不錯,麻煩搞個自動訂閱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