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我賣棉花掙了錢,我覺得,我有必要改變一些東西。”林濤給自己倒了一杯酒,端了起來,沖張宏遠和祝文強遙舉了一下,然后緩緩的喝了下去。
火辣的感覺從喉嚨一直沖到了胃里,林濤放下杯子,喝了一口茶,壓下了酒意,繼續說道:“我看過一本書,講農村的事情的。咱們華夏的農民,真的是太苦了。”
林濤所說的,是還沒面世,但面世后不久就被禁止出版的一本調查報告。
那里所說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實際上真實反映了一些社會現象。
一方面,農村里學習好的孩子,都考了出去,走到了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很少有回來種地的。而留在農村里的,則是學習不太好或家境不好的,接觸外界信息原本就少。
城市為什么發展快?在城市為什么容易掙到錢?
不是城市里的人比農村的人聰明,而是信息交流快,機會多。
華夏的農村幾千年都保持著相對的穩定,而這種穩定,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落后、封閉、固執的代名詞。
接受的新鮮事物少,新的信息流通的慢,發展的機會自然就少了。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就連國內其他省份的人都知道西疆的紅棗質量好、價格高,過來包地種棗,為什么同省內的北疆人就不清楚?
固然是因為西疆省地方大,但更重要的,還是信息不流通導致的。
林濤為什么要留下來?
他就是想改變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打破這種封閉。
不過林濤沒那么大的名氣,想要號召大家都跟著自己,那不現實。
怎么辦?
自己做就是了。
只要掙到錢,那么大家肯定會跟著來。
農民幾千年種地,在不用上交糧油后,實際上是心頭無主的。不知道種什么值錢。
那么我就種值錢的!只要我種出來的東西能賣上錢,能發財,那么肯定會有人跟著來!
林濤搞合作社,其實就是這個念頭了。
他沒有那么偉大,所以他不會把苗子送給鄉親們去種。一來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不能這么干。二來真要送了,恐怕別人也不會珍惜。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一個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