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他們算是計劃生育前最后一批還能多生孩子的家庭,他們上小學的時候,這中心小學里還能有十二個班——一到六年級各兩個班。等他們過后,小學里的班級慢慢就在縮減,到現在,已經有一半的年級只有一個班了。再往后,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少,然后就趕上學校合并,這里就被撤掉了,林濤記得很清楚,再過十年,這里就不是學校,而是被人承包當了養羊的養殖場了。
林濤下意識停下了車,走到了校門口。
學校還沒放學,校門口的大鐵門鎖著,小門開著,他走了進去,老校工正在閉目養神,看了他一眼,感覺熟悉,便笑著放行。
去年林濤在捐款修路的同時,給鄉中學、小學各捐了十萬元作為整修校舍的資金。現在看學校的校舍還算整潔干凈,他也就點點頭。綏來縣這些鄉村雖然比內地遠遠不如,但還不至于到建希望小學的時候,教育資金一向夠用,至少在林濤的印象里,學校里的各種桌椅板凳什么的不像電視里那樣破舊,有壞的會及時修,不能用的就有的換,校舍也沒有危房存在。
急促的電鈴聲提醒了林濤,應該是下課了。
隨著一聲聲“老師再見”的聲音,一間間教室里涌出了一群群的學生,而老師就在期間走出來,往辦公室走過去。
學校都是平房,老師的辦公室也是平房,單獨的一排。林濤還沒來得及想著去哪里轉轉,迎面就看到了自己小學時的班主任之一的蔡老師。
蔡老師是四十多歲的知識女性,看到林濤,也是愣了一下,隨即笑著主動打起了招呼:“林濤,怎么著,這算是故地重游嗎?”
“蔡老師好!”林濤微微一鞠躬,算是行了個禮。蔡老師是林濤上學時最喜歡的老師,教語文,在那個老師算比較缺的年代里,兼音樂、自然等課,帶了林濤他們四、五、六三個年級,把林濤他們送到了初中。“我過來看看,好久沒來了,有些想學校了。”
這自然是托辭。這三年時間里,每個月都有不少的時間路過小學,但真正進去的時候幾乎沒有,說想有些矯情,大約只能算是在懷念吧!
“走,到我辦公室里坐坐,”蔡老師微笑著說道:“說起來我們還要感謝你呢。”
林濤跟著蔡老師走,對這事倒是有些不解。
“因為你給學校捐款的事情,”蔡老師邊走邊說道:“咱們縣里前幾個月因為一些開支,挪用了部分老師的工資,你這捐款出來,部分用于學校的整修和教具的購買,剩下的一部分學校一致決定用于補發老師的工資,等上級工資補發下來,再把你的捐款扣出來,這樣大家至少生活上不受影響。所以大家都很感謝你呢!我們可都沒想到,以前教出來的小蘿卜頭,現在已經成了大老板,而且還給我們幫了這么大的忙!”
林濤不好意思的笑笑,自己上小學的時候六歲半,個子小,一直是班里的小蘿卜頭,他也沒想到自己的這隨手的舉動,就讓老師們記著了,心情有些復雜,卻又好了不少。
這世界上,感恩的人,畢竟還是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