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被調去負責“星夢計劃”之后,祝慈這邊負責劇本篩選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減少,反而新招了不少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爆發出了驚人的效率。
祝慈現在每周都會召開一次統籌會,針對最新接觸的這些劇本展開討論,分析它們的優劣。
經歷過時云珠這樣牽動人心的角色,再加上這些年眼界與鑒賞水平的提升,祝慈對下一部戲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有深度和厚度,同時還要讓她看到突破的可能。
到了祝慈這個地位,她完全可以接一兩部造型精致、人設討喜、沒那么復雜的劇本,舒舒服服地拍上兩三個月,就有大筆片酬到賬,播出后吸粉更容易,也不會影響她打下的基礎。
但她毫不猶豫的將這種做法ass掉了,因為這是在自絕生路。
絕對不是在夸張,演員這個行業很難接受到市場的即時反饋,從決定接下一個角色,到正式拍攝,再到制作、送審、播出,一兩年就過去了。
因此,每一次選擇都至關重要,在一個演員的職業生涯中,又有多少次試錯機會呢
有的人知道自己資質平平,會選擇全年無休,無縫進組,以量取勝,只要有一部戲迎來關注,就是值得的,這種方法倒也不算錯。
但對祝慈這樣有天賦有資質的演員來說,如果沉溺在舒適區,不去思考如何挑戰更上一層樓的表演方式,會逐漸消耗掉身上的靈氣和表達欲,這是最致命的打擊。
好的表演是一個反復燃燒自己的過程,必然伴隨著痛苦,可也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能夠長存于大銀幕的代表性角色。
祝慈這么多年一直堅持的選戲原則就是寧缺毋濫,她要選擇“我想要的”。
近幾年,影視劇中各式各樣的女性形象豐滿了許多,不再局限于愛情和柴米油鹽,有了更多可能性。
祝慈在看劇本的時候,感觸最為明顯。
送到她這里的劇本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品,女主角們有的是老謀深算,一心想要上位的野心家;有的是人生目標只有賺錢,道德感不怎么高的投機者;有的是身處絕境仍不放棄,悲劇命運的反抗者
這些劇本從各個角度上來說都很優秀,但不是和她之前的角色有所重復,就是綜合來看對她加成有限,只能遺憾拒絕。
持續不斷地研判、討論、拒絕,周而復始,團隊的小伙伴們不免有些急躁,祝慈倒是很沉得住氣。
她在這期間安安穩穩地寫完了論文初稿,結合了自己這么多年來表演方式的變化與心得。
不忙的時候,她會看看參賽者們新投遞的短片作品,既是在選拔新人,也是一種放松。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過完年,2月份的時候,計衛英聯系了她。
“小慈,我這有個正在構想的新劇本,你想不想聽啊”認識快十年,計衛英卻幾乎沒怎么變,依舊爽朗親切。
這可是一手帶她入圈的啟蒙者,祝慈當然不會拒絕,一口答應下來。
兩人的見面地點沒有定在高雅清凈的茶室或者私房菜館,而是定在了一家影視制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