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克己輕笑一聲不再多言。
算上柳疏晏這個幸運兒,本次總共四十一名舉人赴宴。主考官馮大人和雍州知州江大人端坐上位,眾人下意識地正了正神色,恭敬地對兩位大人行禮。
座次按照鄉試的排名而定,蕭景曜正好坐在馮大人的下首。
馮大人笑著看向蕭景曜,在看清楚蕭景曜的相貌后,眼中閃過一絲驚嘆,臉上的笑容更溫和了幾分,“你就是蕭景曜”
蕭景曜趕緊起身回話。
“不必多禮。”馮大人擺了擺手,語氣溫和,“我看了你的策問,如何治水,你答得非常好,可是家中有長輩任過一方父母官”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馮大人作為治理水患的一把好手,一眼就能看出考生們的答卷中,哪些言之有物,哪些是紙上談兵。
蕭景曜的回答,可行性極高,仿佛親身經歷過一般。馮大人合理猜測,蕭景曜家中應該有人當過官,不然,蕭景曜不會對這其中的細枝末節知道得這么清楚。
教育資源的差距什么時候都有。這個時代,寒門學子和官員子弟的教育資源的差距更是如同鴻溝。考秀才還能憑借自己的勤奮刻苦接連通關,到了鄉試,策問雜文和律法,想答得出眾,必須要有可行性,也就是所謂的言之有物。
貧家學子們哪里能知曉衙門各房的細枝末節官員子弟的優勢立馬凸顯了出來,他們家中有長輩做官,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清楚官場運行的那套規則,偶爾聽上幾句長輩們處理政務的方法,也是無意中在學習。更重要的是,長輩們有著豐富的當官經驗,也知道鄉試會出什么樣類型的題目,能對他們進行針對性訓練。
比如這次的主考官定下馮大人之后,官員子弟的長輩定然給他們惡補了許多治水相關的方法。蕭景曜的文章為什么能脫穎而出因為他結合了南川縣歷代官員治水的辦法,假定了一個同南川縣差不多的環境,又算好了治水需要的銀兩,以及如何以工代賑,治水的同時還能安撫民心。
因地制宜。這點就是那些只被長輩們灌了一腦子治水學問的官員子弟沒有想到的地方。更何況,以現在讀書人的清高,必定是不屑提起阿堵物的。蕭景曜從策劃到預算再到具體實施方案,都寫得明明白白。雖然沒有刻意賣弄文采,但詞藻亦算華麗,又言之有物。也難怪馮大人會對他印象深刻。
直到放榜后,馮大人又聽到蕭景曜只有十三歲,更加確定自己的猜測,蕭景曜絕對出自官宦之家。
蕭景曜也不奇怪馮大人能從他的文章中看出端倪,要是看不出來才奇怪了。就算是公司一個普通的人事管理,也能看出職場菜鳥和老鳥的區別。馮大人要是看不出來蕭景曜有官方人員相助的底細,蕭景曜都要懷疑他這個治水能臣的帽子是不是都是水。
聽馮大人這么問,蕭景曜也就實話實說,認真答道“學生家境尋常,并無長輩有官職在身,不過承蒙尹縣令厚愛,將學生帶在身邊教導了一段時日,學生受益良多。”
馮大人點頭,“原來如此。以你之年紀,能領略其中真意,實在難得。明年會試,本官在京中等著你的好消息。”
江知州捋著胡須,呵呵笑道“景曜年紀并不大,終有一日能金榜題名。”
江知州話里話外,都對蕭景曜十分親近的模樣。
其他人看向蕭景曜的目光滿是羨慕,這可是兩位大人的青眼啊他們也想要這份風光
蕭景曜也有些奇怪,為何江知州對他有幾分親近。
蕭景曜不知道的是,如江知州這等一方大員,消息自是靈通得很,甚至比馮大人這個京官,對京城的消息更清楚幾分。公孫瑾對蕭景曜的親近,還有蕭景曜在正寧帝面前掛了名的事情,江知州都一清二楚。更別提蕭景曜那個連中小三元的神童身份,還給了江知州一個上等的考評。種種因素綜合下來,江知州對蕭景曜有幾分親近,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