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到退回呂不韋剛剛被罷相的時候,那個時候,秦王用了雷霆手段處置了嫪毐,眾人都以為呂不韋也會被立即處刑。
但事實是,在十三個月后,秦王政才下了對呂不韋的處置,竟然只是讓他罷相歸家,回到屬地洛陽。正如資料所說“封君河南,食十萬戶”,說是秦王“不忍處刑”。
相對嫪毐,這個懲罰已經是非常輕了。
如果不是發生了四國請封相的事,只怕呂不韋還會活很長時間,搞不好能壽終正寢也不一定。
但是,事情就是這么發生了,還是一件接著一件。與其說這相位是對他的尊崇,倒不如說這是對他的催命符。正是所謂的捧殺
別說古代帝王,哪怕是現代的大企業,在掌握核心機密的員工離開時,都是要遵守競業協議,不能隨隨便便入職對手競爭公司的。否則的話,就會被原東家告死,甚至還要吃官司。又何況是劍拔弩張的戰國時代這乃是犯了帝王的大忌。
但這個時候,秦王還是沒說殺他,也只是把他貶到了蜀地。
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叱責貶黜后,呂不韋不得不對自己以后的日子擔心起來。
他知道如果再這樣下去,早晚有一天,秦王對他的忍耐會耗盡,到時候不要說他自己,怕是他的舍人和全族都無法保全。
李斯的到訪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這才會飲鴆自盡。以自己一人之命,保下了呂氏全族無數人的性命。
對他的死,很多野史上眾說不一,有的說是秦王親自賜死的,有的說是李斯出于私心將他毒死的。還有的說是被刺客所殺。正史上的寥寥數筆,反而被很多人忽略了。
首先秦國東出在即,不可能殺功臣,這樣只會讓六國賢能敬而遠之。另外為了穩定朝中呂不韋留下來的臣屬,秦王也不會殺呂不韋。大秦即將東出,朝內決不能亂。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便是撇開呂不韋曾是秦王父子的救命恩人,以及是嬴政仲父,陪伴了他整個少年時光的個人感情不說,只論當時的局勢。
這天下間誰都有可能殺掉呂不韋,只有秦王政不可能。
或許,若干年后,嬴政可能殺掉呂不韋,但是這個時候是萬萬不可能的。
也是為什么在呂不韋死后,秦王政放過了他的族人和舍人,而且憤而向趙國宣戰,討伐四國請封相的始作俑者趙佾的原因。
是的,趙佾的捧殺之計成功除掉了呂不韋,引得秦王政震怒,決定出兵討伐趙國。但這一役秦國因倉促起兵,并未準備太充分,以至于滅趙一戰打了足足十四年。
好吧,呂不韋說的的確有點多了。但是,呂不韋極大縮短了秦國東出統一六國的進程也是事實。
而且呂不韋在朝期間,還化解了其它六國第五次合縱攻秦,更是功不可沒。也難怪秦王政不忍殺他。
這就不由得想要唏噓一句,嬴政所為,可比朱元璋登基后火燒慶功樓,燒死了大部分隨他東征西戰的老弟兄們;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削除了隨他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元帥們厚道多了。
他們的功績雖比不上始皇陛下,但這罵名卻少了太多,真是以筆為刀,積毀銷骨啊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