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將手里的那只青花云龍紋瓶,小心地在一旁放穩,然后才打開電視柜上的那臺筆記本電腦。
電腦打開之后,向南第一眼就看到桌面上十多個文件夾,分別以“古陶瓷工藝之清潔”、“古陶瓷工藝之拼對粘接”、“古陶瓷工藝之配補”等古陶瓷修復工藝來命名。
在這些文件夾當中,都有二三十個視頻,涵蓋了各種古陶、古瓷,可以說是,江易鴻一生的心血都在這些視頻里了。
向南回頭看了看坐在椅子上的老師,就等著他發話呢。
“你這只青花瓶,已經做到加固部分了,接下來,就應該是打底工藝了。”
江易鴻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你打開‘打底’工藝的文件夾,找一個青花瓶修復的視頻,點開看一看。”
“好。”
向南點了點頭,飛快地移動著鼠標,在“古陶瓷工藝之打底”里面找到了青花瓶打底的視頻,點擊播放。
“你學過古書畫修復,應該懂這個道理。”
在向南操作的電腦的時候,江易鴻在身后慢慢地說道,“實際上,文物修復工藝并不復雜,無非就是那個工藝從頭到尾走上一遍。”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多練多熟,等你接觸的古器物多了,碰到的問題多了,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時,也就心里不慌了。”
向南一邊聽老師說話,一邊將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器聯接到液晶電視機上,很快電視機里就呈現出了青花瓶修復打底的畫面。
在視頻中,江易鴻要比如今年輕了不少,大概五十多歲的樣子,他坐在工作臺前,穿著一件藍色短袖,顯得精神奕奕。
在他的手里,拿著一個青花瓶,青花瓶瓶身之上布滿疤痕,顯然也是剛剛做完了粘接部位的加固處理。
只聽江易鴻在視頻里說道:“打底實際上就是刮膩子,它是作色和仿釉的基礎。”
“打底的目的,一是進一步提高作色仿釉部位的平潤光滑度。如一件殘器在經過粘接或配補修補后,其修補部位表面的平整光滑度往往達不到作色仿釉工藝的要求,這就要通過打底處理來達到其所需要求。”
“二是提高和改善修復部位表面材料與作色仿釉涂層的結合力。”
“在實施打底工藝之前,首先要對器物配補、模補或塑形等修復部位多余的填料用電動打磨機、銼子和各型號砂紙進行打磨,待原形出來后再進行細致的打底工作。”
說著,視頻里的江易鴻將青花瓶放在工作臺上,繼續說道,“由于這件青花瓶的空缺部位是用石膏填補法來配補的,所以用砂紙來細細打磨就可以了。”
電視機里,江易鴻認真而又嚴肅地邊做邊講解,哪怕是一心二用,他手上的動作也是絲毫不慢。
這大概就是老師之前說的,多做多練,熟成生巧吧。
向南在心里喃喃自語,一雙眼睛卻是眨也不眨,牢牢盯著視頻里的江易鴻的動作。
他發現,江易鴻在打磨時,拿著砂紙,并不是對著配補位置亂磨一氣,也不是來回反復打磨,而是自瓶口向下這一個方向打磨。
向南正要向老師提問,卻聽電視機里的江易鴻解釋道,“用砂紙沿著一個方向打磨,會讓配補部位更光滑,手感也更細膩。”
至于為何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江易鴻并沒有解釋。
想來,這只是一個習慣性問題,并不影響古器物的修復效果。
視頻里,江易鴻打磨幾下,就用手指指肚的位置去感受一下配補部位的打磨情況。
等到感覺已經打磨得差不多了,這才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