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是魏國慶先生。”馬師傅連忙在一旁低聲向向南介紹道。
向南微微點了點頭,并沒有過多的客套,開門見山道:“魏先生好,可以先看看畫嗎?”
“可以,可以。”
魏國慶愣了一下,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連忙將隨身攜帶的提包拿了過來,將那幅古畫拿了出來,之后,他又從包里面掏出了一個黑色的塑料袋來。
見馬師傅一臉詫異的樣子,魏國慶有些不自然地笑了笑,解釋道:“被小孩子撕爛了,還有一些古畫的碎片。”
說著,他將黑色的塑料袋打開,露出了里面二三十張大小不一的古畫碎片。
“這……”
馬師傅一臉為難,他是做古董鑒定的,對文物修復其實并不大了解,但按照他的理解,碎成這樣的古畫,肯定是比較難修復的。
“很難?”
魏國慶心里一緊,一雙眼睛卻是盯著向南,“我查過資料的,據說碎成碎片的畫,都能修復的,我這還有一半多沒碎呢。”
“可以修復。”
向南朝他笑了一下,以示安慰,“我先看看畫。”
魏國慶這才舒了一口氣,連連點頭:“好,好!”
現在已經不是古畫能不能修復的問題了,而是關乎到老父親的病情,魏國慶不能不上心一點。
向南小心翼翼地在茶幾上攤開那半幅古畫。
這幅古畫,除了下半部分被撕壞了之外,其他地方相對而言,損傷得并不嚴重,只是有一些因為潮濕而長出來的霉斑而已,這些霉斑,清洗掉就可以了。
最麻煩的部分,反而是古畫下半部分的碎片,需要重新拼圖,但也算不上復雜,頂多就是多耗費一些時間罷了。
向南查看完了古畫的損傷程度之后,這才關注到這幅畫的本身。
這幅畫,畫的是墨竹,寥寥數筆,便將竹子的挺拔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竹子的邊上,則是一處瘦長的山石,與竹子相映成趣。
右下角應該是題有題識,可惜已經被撕碎了,不知道寫的是什么內容。
在華夏古代,以畫竹子為名的畫家,有很多。
元代畫家李衎,以畫竹著名,他能畫雙勾著色竹,又善墨竹,筆法精謹,意態生動,所作竹好取整枝全景,且以風霜雨露等自然氣候烘托竹子挺拔剛勁的個性。
明代畫家夏昶,后人譽其畫竹高手,他繪畫講究法度,結構嚴謹,起筆收筆均以楷書入畫,畫竹幾乎不見復筆。
除了這兩位,蘇東坡、文同、趙孟頫等人都很擅長畫竹子。
但這幅畫的畫風和筆法,和以上說的幾位,都不一樣。
“這幅畫,是鄭燮(xiè)的手筆?”
向南掃了幾眼,便抬頭去問魏國慶。
魏國慶點了點頭,說道:“是,就是鄭板橋的《竹石圖》。”
向南笑了笑,沒再說話,繼續低頭看畫。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人稱板橋先生,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身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善畫竹,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后能寫意”。
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
鄭板橋畫竹“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收到了“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
他所畫之竹,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意在筆先”、“趣在法外”。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