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沒吃午飯吧?趕緊去食堂吃飯,菜少吃點,太辣了,我先回賓館午睡一下,走了。”
說完,他就雙手往身后一背,哼著不知名的小曲,搖頭晃腦地往博物館外面走去。
向南看著老戴離去的背影,笑著搖了搖頭,隨后便和劉乙君一起,到食堂去吃午飯。
午飯之后,劉乙君拿著手機跑到一邊和女朋友煲電話粥去了,向南沒有管他,自顧自地來到了位于博物館一樓的古陶瓷修復室。
雋邑縣博物館機構并不復雜,在文物保護與修復部下面,沒有成立古陶瓷修復中心,只有一個古陶瓷修復室,這其中或許有別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文物修復師不夠。
整個博物館里,只有一個資深修復師于桂華和一個普通修復師方晨,連實習生都沒有。
雖然修復師不多,但雋邑縣博物館的修復室足夠大,足足有一百五十多平,這也就使得,李德坤和老戴他們都可以在里面修復殘損的古陶瓷,而且還能互不干擾。
這大概是文物修復師人少的唯一優點了。
此刻正是午休時間,修復室里只有雋邑縣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方晨一個人低著腦袋坐在里面,向南瞄了一眼,便知道他不是在休息時間工作,而是在玩手機。
下班時間放松一下,這并沒有什么,向南不會古板到近乎苛刻的程度,更何況,對方又不是自己的員工,自己也沒必要做惡人。
他來到擺放在修復室中間的陳列臺前,開始看了起來,這上面擺放著各種零零碎碎的殘損古陶瓷器物,里面有瓷罐、瓷碗、瓷瓶和瓷壺等各種生活用具,這些器物并非是什么名窯燒造,因此,除了器型比較規整之外,瓷胎、釉色以及紋飾并不精美。
然而,向南知道,這才是真正屬于老百姓的生活。
那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只是少數人的權力象征,也只有他們才擁有賞玩的資格和資本。
一件一件看過去,向南忽然發現了一塊底色淡黃、布滿細膩的黑色不規則紋理的瓷器殘片,他在一堆殘片中翻找了一會兒,果然又找出了同一器物上的其它幾塊殘片,稍稍拼對后,他就有些驚喜地想道:
“居然是北宋當陽峪窯的絞釉碗。”
當陽峪窯是宋代北方地區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是華夏宋代瓷窯中風格變化最多、造型與裝飾品種最為豐富、做工特別精細的大規模窯場,是民間藝術之瑰寶。
而絞釉器,和另外一種的絞胎器則是宋代當陽峪窯的代表作。
所謂絞釉,是陶瓷的的一種表面裝飾技法。
其做法是在釉料中調入著色料,利用二種色料不易溶的作用,略加攪動后施于坯胎上再入窯燒成,其表面特征似于絞胎器,然而卻不同于絞胎是胎體著色。
絞釉器的傳世品不多,也正是因為此,向南在這里看到一件北宋當陽峪窯的絞釉碗,實在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
“今天下午,就把這只絞釉碗給修復好了吧。”
又在那堆陶瓷殘片里翻找了一圈,將這只難得的絞釉碗殘片找齊,向南將它們全都放在一個盒子里,心滿意足地想道,
“總算是沒白來一趟。”
這里有個傳世不多的絞釉碗可以修復,另一邊,還有一個待發掘的東漢末年的古墓,看那墓道的大小和形狀,怎么也應該是個大戶人家的墓葬。
在諸侯割據、戰亂紛飛的年代里,一般的窮苦人家里,想想也不可能在墓葬里建造墓道,能有一具棺木,不至于草席裹尸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現在只是盼著,那座古墓里能發掘出一些有意思的文物來,那就真的不虛此行了。
“希望驚喜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