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來到陶瓷博物館修復室后,向南和唐偉才等人打了個招呼后,便拉開椅子坐了下來,繼續開始修復那件宣德款灑藍釉缽。
灑藍釉之所以難修復,就在于修復工藝的復雜。和大部分一次燒造成型的陶瓷器不同,灑藍釉是先燒造成白瓷,然后在白瓷的基礎上吹釉,然后進行第二次入窯燒造。
因此,灑藍釉瓷器器表之上,實際上是有兩層釉,在修復的時候,也需要進行兩次仿釉處理,相對而言,就比較復雜了。
作色一塊并不復雜,向南先調好白色調料,然后用細羊毫毛筆,一點點將碎瓷片粘接處涂抹好,然后再涂抹上早就調制好的白色仿釉涂料。
在開始做涂層時,顏料的比例要大于基料,而后每做一道,基料的比例逐漸增大,到最后顏料的比例變得很少。而且,每做完一道涂層,等到它完全固化后,都要進行拋光打磨。
反反復復,一直到做到仿釉涂層的色彩和原器物的釉色完全一致為止,最后再涂抹上一層清漆提高光亮度。
做到這里,第一遍仿釉才剛剛結束,緊接著,向南要做的就是第二遍仿釉,這一次是仿藍釉。
向南先按照釉層最薄、光亮度最高的顏色為標準色,調制出仿釉涂料后,然后取來一直新的細羊毫毛筆,用筆尖輕輕蘸取涂料,然后用撣撥法往碎瓷片粘接縫隙處撣撥涂料。
對于一些看上去有些呆板的斑點,向南還不時地用毛筆蘸取小許溶劑將它們輕輕渲暈一下。
這一次,他做得比以往都更加專注,更加小心。
等到撣撥出去的那些藍色斑點完全固化之后,向南又從工具箱里取來金相砂紙,將它們細細打磨了一遍,然后再在上面涂抹了一道清漆。
做完這些之后,向南才長長吐出了一口濁氣。
此刻再去看時,這只灑藍釉缽,外壁如同藍寶石一般,在光線之下熠熠生輝,在一片藍色的海洋之中,點點雪花般的白色,隱于其中,美得讓人忘記了呼吸。
向南看了一會兒,這才收回視線,繼續做最后一步工作——作舊。
他用工具箱里找來一塊蠟塊,往剛剛仿釉的部位均勻地涂抹了薄薄的一層,然后拿著一塊稍有些粗糙的麻布,輕輕擦拭起來。
擦了一段時間之后,向南換了一塊綢子,接著擦。到最后,他又拿起玉滾子,給仿釉的部位滾光。
實際上到了這一步,這件灑藍釉缽文物,已經完全修復了。
“這是……藍釉碗?”
向南正捧著這只灑藍釉缽,進行最后的檢查,身后忽然有人有些驚訝地喊了出來,“不,不對,這是灑藍釉缽!”
向南皺了皺眉頭,他最不喜歡做事的時候有人在身后一驚一乍的了,要不是這聲音聽起來很耳熟,他早就讓對方圓潤地出去了。
回過頭來一看,原來是劉館長。
都是館長了,而且還是負責文物修復的館長,怎么還這么不靠譜?難道不知道不能在修復室里大呼小叫的嗎?要是被你嚇到了,把文物摔壞了,這責任算誰的?
向南在心里腹誹著,嘴里卻也不客氣:“劉館長,小聲一些。”
說著,他拿眼睛示意了一下,意思是,別人還在修復文物呢!
“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