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
姚嘉瑩一下子瞪大了眼睛,讓她維持了很久的冰山美人的形象一下子坍塌了,此刻的模樣,倒像是一個吃驚的小姑娘。
姚嘉瑩作為一名古陶瓷修復師,她自然是知道柴窯瓷器的,它是比汝窯瓷器更為名貴的瓷器,只是柴窯瓷器傳世極為稀少,一般人連聽都沒聽說過,更別說見過了。
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據記載,柴窯創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初年,位于豫省商都新密月臺。
柴窯出產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制作精美光彩絕倫,是當時諸多窯中最佳的。
可惜的是,柴榮在位只有六年時間,他死了之后,趙匡胤陳橋兵變,開創了大宋江山。
建立大宋后,趙匡胤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命令關停耗資巨大、污染嚴重、破壞環保的柴窯,并將工匠人員遣散一空。
一百多年以后,汝窯就出現了。
所以,當學者論及古代陶瓷的時候,往往將柴窯和汝窯相提并論。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里就記載道:“柴氏窯……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
清代藍浦也在《景市陶錄》中說:“今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制為冠飾、絳環、玩具,亦足珍貴。”
柴窯瓷器雖然珍貴異常,但至今未發現實物及窯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窯瓷,“雨過天青云**,者般顏色作將來”,據此推斷,柴窯瓷應為天青釉瓷。
越是難得的東西,大眾對它就越是追捧。因此,從古至今,對柴窯瓷器的記載,卻是從未間斷過。
清代劉體仁在《七頌堂識小錄》中,記其親眼所見:“柴窯無完器,近復稍稍出焉,布庵見示一洗,圓而橢,面徑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過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為絳青’。”
邵蟄民撰寫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載:“琉璃廠某古玩肆有殘瓷一片,就琢為園形,周徑約三寸余,厚分許,釉淡青色,光足可鑒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鏡,雖色光俱佳,而薄如紙一節已屬不符。”
2015年,一件有著天空般青色的青百合花瓶在倭國一家美術館展出,它被懷疑很可能是華夏已經失傳千年的官窯“柴窯”。
如今聽到向南說俞老板的這塊古陶瓷殘片就是柴窯瓷器,姚嘉瑩怎么能不震驚?
她轉頭看向俞老板,雖然沒有說話,但詢問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是柴窯。”
俞老板點了點頭,輕嘆了一口氣,對向南問道,“說說看,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柴窯瓷器有四個特征,‘青如天、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想必懂行的人都知道。”
向南指了指姚嘉瑩手里的那塊殘片,淡淡地說道,“這四個特征,這塊殘片都具備了,但實際上,這些還不能判定它就是柴窯,因為一塊上好的瓷器殘片,就足以以假亂真了。”
“那你是依靠什么來判斷的?”姚嘉瑩忍不住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