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順治四年(1647年)四月,清軍入關后,一路南下,在江都、江陰、臨安等地開展大屠殺,一時間,江浙等地流血漂櫓,南下的道路上,到處都是拖家帶口逃難的老百姓。
“父親,此次南下,我們還會回來嗎?”
在臨安的一個碼頭上,看著臨安港上來回穿梭的船只,一位年僅十多歲的小男孩,睜著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仰頭看著站在自己身旁的一位讀書人打扮的中年人。
這小男孩,就是年方一十五歲的惲壽平。
他出生于武進的一個世家大族,曾祖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祖父則是萬歷年間的國子監監生。父親惲日初是崇禎六年貢生,大學問家劉世周的高足。
堂伯惲本初,明朝著名山水畫家,崇禎十七年棄官歸隱。堂伯惲厥初,明萬歷三十二年進士,任湖廣按察使。堂叔惲于邁,崇禎年間曾任知縣,明朝滅亡之后便棄官遁入空門,四處云游。
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惲壽平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幼聰慧,“八歲詠蓮花成句,驚其塾師”,被人稱作為“神童”。
“會回來的,這是我大明的江山,韃子早晚會被打敗的。”
惲日初聽到兒子的話后,伸出溫暖的大手輕輕撫了撫他的小腦袋,語氣低沉地說道,這話既像是回答兒子的問題,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四年之前,惲日初由于不滿朝廷的**統治,帶著兩個兒子來到天臺山隱居,原以為能平平淡淡過一段日子,孰料,天不遂人愿,大明江山竟潰爛至此,讓韃子的大軍一捅就破。
只是,興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
“父親,小弟,咱們快上船吧,船老大在催了。”
惲壽平的二哥背著包袱,手里也提著行李,站在父親的另一邊,催促了一聲。
“嗯,上船罷。”
惲日初回過神來,先讓兩個兒子上了船,然后自己也使勁一跳,踏上了船板。
等到惲日初一家人上了船,這條不算太大的客船,便緩緩地離開了碼頭,順著江水,一路南下。
原以為抵達南方后,還能過上幾天安生日子,讓惲壽平沒有想到的是,原來南方也不太平。
從臨安一路南下,抵達榕城后,父親便在當地參加了武裝抗清運動。
但榕城本地的抵抗并沒有擋住清軍的進城,很快就被破城了。
惲壽平只好跟隨父兄又逃往羊城,千里奔波,顛沛流離。
抵達羊城之后,榕城建寧義軍將領王祁忽然發來一封信,邀請惲日初前往建寧共商抗清大計。
惲日初接信后,躊躇不已,便拿著信給了惲壽平看,然后問道:“此人可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