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扭頭看了一眼旁邊工作臺上的那件青銅鸮面紋方尊,笑著點了點頭。
這件青銅鸮面紋方尊呈不規則的方形,口沿外撇,鼓腹,底座呈正方形,器身上有八條直棱,分別分布于四角和器身正中,器身上則裝飾有浮雕鸮面紋,整個器物器形、紋飾十分精美,應該是海昏侯從前朝留存下來的古物。
鸮,通梟,在青銅器紋樣中指的是俗名貓頭鷹的猛禽,是商代人崇拜的圖騰之一。
實際上,鸮和梟并非同一種鳥類,但在青銅器紋樣中已經很難加以區分。
鸮形紋這種紋樣,僅見于殷墟時期的青銅器。不但有鑄出的鸮形紋樣,也有仿鸮的器形。
在周朝時的青銅器上,至今尚未發現鸮形紋樣。
在晉省博物院里,就收藏了一件“網紅文物”,它就是商代晚期的鸮卣([yǒu],酒器),它的造型就是兩只貓頭鷹背靠背站立,以蓋為首,以器為身,有四足,蓋上有一捉手,工藝精湛細膩,紋飾精美。
這件鸮卣,有著圓圓的大眼睛、尖尖的小鼻子,胖乎乎的短翅膀,像極了前些年風靡一時的網絡小游戲“憤怒的小鳥”,一時間被網友們戲稱為“最萌”文物。
言歸正傳。
向南看到的這件青銅鸮面紋方尊,實際上破損得并不嚴重,它渾身長滿了綠銹,口沿處有一塊小孩巴掌大小的缺口,其他地方倒是沒有什么太大問題,也就是說,向南只需要將殘缺的部位配補完,再焊接上就可以了。
這個對于向南來說,并不算難。
事實上,實踐考核的內容,比他之前修復的殘碎的青銅劍,以及丁春城讓他修復的戰國青銅鏤空龍紋戈都要簡單的多了。
向南認為這件考核任務很簡單,圍觀的那些青銅器修復師們,卻是一個個目瞪口呆!
這,這三位老專家,真的是跟向南有仇啊,而且,這仇大了去了!
否則的話,只是一次資深修復師等級考核而已,怎么會出這么難的考核任務?
這件青銅鸮面紋方尊看似殘缺得不嚴重,只是缺了一小塊而已,但是要將它配補完成,要完成的工藝可是一點也不容易!
配補不難,但鏨刻花紋就沒那么容易了,這可是青銅器修復工藝中最難的環節,不要說別的,單說鏨刻紋飾所需要的時間。
在一邊圍觀的這些青銅器資深修復師們,沒有一個人能有十足的把握,在一兩天之內就將小孩巴掌大的殘缺紋飾全部鏨刻完畢。
鏨刻完畢之后,事情還沒有完呢,你得再將鏨刻好紋飾銅片,再焊接到原器物身上去,這又是一道工藝了。
如果換作其他前來考核的修復師,就這兩三項工藝,就得花上至少一個星期。
當然,這兩三項工藝,實際上也是整個青銅器修復工藝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部分。
可問題是,向南能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完成這些任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