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哪怕沒了網,自己也不會找不到想用的東西。
“行,既然你已經選擇好了修復材料,那咱們就按照你說的來準備。”
黃云軒忽然間就沒了說話的興致,事實上,此刻他的心情是既開心,又憂心。
開心的是,自己的這個便宜學生,還真的像傳聞中的那樣勤奮好學,哪怕他成了三料專家也不改初心;
憂心的是,向南既有天賦又勤奮,會不會真像江易鴻之前說的那樣,都不用自己教多少次,他自己練著練著就超過自己了?
那到時候,自己還好意思對別人說,向南是自己的學生嗎?
哎,看來,這“半個學生”也不一定保得住啊!
向南顯然是不知道黃云軒的內心戲是這么豐富的,他幫著黃云軒挑選完材料后,就站在一旁認真地看著黃云軒操作。
他的心里對黃云軒也是佩服之至,不愧是國內頂尖的紡織品文物修復專家啊,也沒看他怎么動作,三下兩下就把這件龍袍的裁剪圖給畫好了。
這可不是什么天賦異稟,而是幾十年的經驗積累練就出來的熟能生巧。
準備好修復材料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染色。
黃云軒看了看向南,一邊忙著手上的動作,一邊問道:“向南,你知道怎么染色吧?”
“知道一點。”
向南點了點頭,說道,“這就跟給古書畫全色接筆一樣,用的顏料大多數都是天然顏料。”
文物修復,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盡可能地恢復文物本來的面貌。
給修復材料染色也是一樣。
事實上,現代絲線基本上全都是化學染料染色,雖然顏色鮮艷,但很難有古代絲線色彩中的那種韻味。
用文物修復界的行話來說,那就是色燥,不穩。
因為,在給修復材料染色時,就需要盡可能地采用傳統的天然染料,染色技藝也大多使用古法染色。
實際上,在古代,一般采用的都是天然物質作為紡織品染料。
這些天然物質,指的是植物、動物或礦物。
古人從這些天然物質中提取出染料來,對布料進行印染和作畫。
然而,由于天然染料的來源比較少,而且技術有限,所以天然染料的色彩單一,應用也不廣泛。
最關鍵的是,天然染料的價格相對比較昂貴,一般只能是貴族們使用。
事實上,從公元前20世紀開始,華夏古代人就曾利用多種礦物和植物,染出了黃、紅、藍、綠、紫、黑等各種顏色。
黃色一般使用的是石黃、藎草、地黃、黃櫨;紅色使用赭石、朱砂、茜草。
藍色使用石青、靛草;綠色作用空青、藎草。
紫色使用紫草;而黑色,則使用皂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