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作品所體現的時代特征,如書畫家或他人署款題跋的格式、書畫家的印章及收藏者或鑒定者的印記、書畫的形制及裝潢形式、書畫作品的質地,以及書畫家的創作藝術形式等等方面,都可以成為鑒別書畫真偽的依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鑒定界已經可以采用碳十四的檢測方法來檢測古代墨跡,以此判斷墨跡存留的時間,用來判別古字畫的成書年代。
但這種方式也有比較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它可以辨別后世臨摹的畫作,卻不能判斷同時代畫家的臨摹作品。
將這幅文徵明的《松柏同春圖》平攤開后,向南先是拿眼睛整體掃了一眼,畫作的絹帛顏色泛黃,邊角部位還有一些明顯的細微開裂和皺褶,畫作的裱紙用手摸上去,也有些干澀。
光是從外表上來看,這幅畫作的確是有些年代了。
華夏的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勤勞任力,而且還具有很強大的創造能力,早在5000年前左右,就已經創造出了絹帛。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不同的階段,絹帛的織法和品類也大多各有特點。
而這,也成為了絹本畫作鑒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明代早中期的時候,有一種質量比較低的很稀薄的絹帛,有的稀如羅紗、粗如夏布。
這種絹由于太稀不容易著墨,因此,當時的書畫家們,往往先在絹帛的背后托上一層紙,然后再進行書畫創作。
比如,明代的畫家張路就經常使用這種絹帛來創作。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身為明朝內廷供奉的王諤、呂紀等人用的絹帛,雖然不是貢品,但比張路用的就要細密勻凈得多了,但他們用的絹帛還是比不上宋代的院絹。
明代唐寅在《六如居士畫譜》中,引用元代畫家王思善的話來說就是:“宋有院絹勻凈厚密,亦有獨梭者,有等級細密如紙老。但是稀薄者非院絹也。”
比如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以及宋代佚名畫家的《膽瓶秋卉圖》,這兩幅作品所用的絹帛都很細密,質量比較高。
因此,趙佶的《聽琴圖》盡管經歷了千年之久,但仍然潔白如新。
這種絹應該就是宋代的院絹。
言歸正傳,明代姑蘇的輕工業比較發達,絹帛生產加工得比較精細,因此,像唐寅、沈周、仇英這些人的畫作,用的絹帛雖然不是“貢品”,但大多質量比較好。
而身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和唐寅、祝允明、徐禎卿等人齊名,作畫用的絹帛自然也不會比他們用的差。
但不管是文徵明還是唐寅用的絹帛,還是張路這些畫家用的絹帛,實際上都不如宋代的院絹精細,明代的絹帛,總體來看還是比較粗糙的,寬度也比以前有了增加。
這大概跟宋代皇帝書畫藝術造詣比較高有一定的關系吧?
向南仔細地觀察了一下文徵明的這幅《松柏同春圖》所用的絹帛,已經基本斷定這幅畫作的材料,確實是明代的。
書畫所用的材料有一點假的,這幅畫絕對是假的。
但材料是真的,這幅畫卻不一定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