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搖了搖頭,他修復文物從來就不需要假手于他人,主要也是不放心,他說道,“你要進來觀摩可以,不過不能影響我修復。”
當初他修復宋代曜變天目盞時,就是全程直播的,如果靠觀摩就能從中學到什么的話,其他人早就學會古陶瓷修復技術了。
所以,他并不在意別人觀摩,當然,前提是不能影響他修復文物,否則的話,他不介意重新再把人趕出去。
“謝謝向南先生,我不會影響您的。”
小野先生大喜,忙不迭地應道。
原本他還打算用“助手”一說來當個借口近距離觀摩,誰知道向南根本就不在意,這的確讓他喜出望外。
要知道,當年他即便是拜了師傅,在最初的幾年時間里,也只能跟在師傅身邊干干雜活,師傅哪怕是修復一件小破碗,也都要把他給支開,生怕他偷學了去。
他的確沒有想到,向南居然這么大氣。
道了謝之后,小野先生搶著先進了修復室,然后打來一盆清水放在工作臺上,又將記號筆、502膠水、AB膠等物品一一找了出來放在了一旁,方便向南取用。
做完這些之后,他才老老實實地站在一旁,等著看向南開始修復。
向南換上白大褂,又戴好口罩之后,這才來到工作臺前坐了下來,他將古董盒里的碎瓷片全部清理出來,然后將它們放進清水里清洗干凈,再放到一旁晾干。
做著這些事情的時候,他的腦海里也在不停地轉動著。
碎瓷片太小又太多,這就會給修復過程帶來極大的困難。
一般情況下,粘接的部位越多,粘接到最后越容易出現錯位現象。
這是因為接縫中的膠液有一定厚度,致使接縫加寬,產生一定的誤差。隨著粘接塊數的增加,這誤差也累計加大,到最后就會出現拼對不到位現象。
所以,這就很考驗修復師對膠液厚薄程度的掌控。
實際上,膠液太薄了會導致粘性不強,而膠液太厚了,又會影響粘接質量,只有厚薄均勻,才是最合適的。
然而,這個度才是最難掌握的。
在等待碎瓷片晾干的過程中,向南將這些碎瓷片按照之前看過的原器物照片,一塊接一塊地拼對起來,并不停地用記號筆在上面做著記號。
等他將所有碎瓷片拼對完畢,這些碎瓷片也早已干透了。
這時候,向南也發現了,在這件耀州窯雙鳳口注壺的器身上,還殘缺了一塊乒乓球大小的瓷片。
這就意味著,等他粘接碎瓷片粘接到一半時,就需要將殘缺的部位配補起來,然后再繼續粘接。
心里面有了粗略的修復方案以后,向南這才深吸了一口氣,準備開始著手粘接碎瓷片。
和以往的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的粘接順序不同的是,這一次,向南打算采用“碎片減法”法來粘接碎瓷片。
用“碎片減法”法來粘接碎瓷片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碎片接縫的誤差,也能降低出現粘接錯位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