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將背包往一旁的地上一放,也從立柜里拿了一件白大褂套上,然后大步走到黃云軒的身后,睜大了眼睛看了起來。
此刻,古董盒已經被黃云軒給打開了,里面裝著的一件紡織品文物也已經被他小心地平攤在了工作臺上面。
黃云軒回頭看了向南一眼,介紹道:“這是一件北朝的絞纈絹衣,不過這件文物的絹質地細膩、輕薄飄逸,應該是當時品質比較好的一種。”
向南仔細看去,發現這件北朝絞纈絹衣整體呈紫色,短身,基本呈對襟,兩襟下擺處微微有些相交。兩只袖子則是喇叭型的寬袖,靠近腋下拼縫處則有橫向打褶。
絹衣單層無襯里,衣襟上有紅、褐兩組系帶,用于系結。
這件絹衣的款式屬于當時流行的襦,即長不過膝的短衣。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中有描述“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本件絹衣即為所述之“襦”,且同樣為紫色。
早期,男女均可穿襦,既可當作襯衣,也可穿著在外。東漢以后多為女子穿著,常下身配裙(下裳)。
不過,讓人驚訝的是,這件絹衣的面料上,全都布滿了白色點狀圖案,而且,每一個點實則是一個接近于方形的白色圈。
“這個白色點狀圖案,實際上是通過絞纈工藝獲得的,這種圖案可稱之為'醉眼纈'。”
黃云軒繼續解釋道,“絞纈又稱作為扎染,是從北涼時期開始流行的。”
所謂扎染,是華夏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指的是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
而這件絹衣的布料上布滿了大小形狀相同的白色點狀圖案,且排列規整,可見扎染工藝之細致精湛,極具匠心。
“咱們先來看一看這件絹衣的病害情況。”
黃云軒又轉頭看了一眼向南,見他注意力始終集中,不由得微微點頭,回過頭來用手指輕輕觸碰這件絹衣,繼續說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件絹衣的前襟與后背的拼縫線幾乎全部斷開了,背部右側也有大面積的殘缺,破損邊緣部位比較糟朽。而且,兩袖皺褶嚴重,袖緣多處脫線,并有缺損。”
說到這里,他回過頭來問向南,“向南,你想一想,像一件殘損得這么嚴重的紡織品文物,應該怎么著手去修復?”
“啊?”
向南愣了一下,不是讓我來觀摩修復過程的嗎?怎么又問起我來了?
話說我可只觀摩過一次緙絲龍袍的修復過程啊,怎么可能知道絹衣是怎么修復的?
這是坑徒弟啊!
不過此刻顯然不是辯解的好時機,也幸好他之前看過不少紡織品文物修復的視頻資料,多少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要不然還真得抓瞎了。
此刻反應過來后,向南想了想,這才說道,
“我觀察了一下,這件絹衣,屬于平紋絲織物,而且它單層無襯里、面料輕薄,因此,我覺得在背部和袖口等殘破的位置,可以在局部襯墊修復材料,再采用針線縫合的物理修復方式實施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