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微微搖了搖頭,也太不愛惜文物了,怎么就不保存得好一些呢?
輕嘆了一口氣,他又朝字帖的內容看去,眼睛一掃,竟然看到了“弼再上”三個字!
向南一看,忍不住吃了一驚,抬頭看向馬維遠。
馬維遠笑著對他點了點頭,說道:“沒錯,這是北宋名相富弼的《兒子帖》。”
說是《兒子帖》,實際上,這就是富弼“走后門”的一張小紙條罷了。
這字帖上,寫著:“兒子賦性魯鈍,加之絕不更事。京師老夫絕少相知者,頻令請見,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兒子本性愚笨遲鈍,加上他很少經歷社會磨練。在京師我很少知心朋友,所以讓他常常去拜見您,希望諸事對他多加指教,感激不盡。這信也請閱后燒掉。
從這張便條中可以看出,富弼是希望某官員能對其兒子加以照顧與提攜的,因為這個畢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所以富弼還專門寫上“這信也請閱后燒掉”。
可見在富弼的內心里,他還是對這種行為感到很不好意思的,不希望被第二個人知道。
不過也不知道這位官員是忘了,還是喜好富弼的書法,結果這張“走后門”的條子陰差陽錯之下一直留到了現在。
“富弼可是被司馬光評價為'三朝輔臣,德高望重'的啊,沒想到他為了兒子也不得不'走后門',真是舐犢情深啊!”
黃云軒仔細看了一遍字帖,笑呵呵地說道,
“可他的兒子富紹庭,在仕途上也只做到了通判、知州,這說明富弼對他的助力也很有限啊。”
“讓他寫這張便條'走后門'就已經很讓他為難了,上面連什么具體的事情都沒好意思說,只是讓人家指點指點兒子,你還想讓人家怎么樣?”
馬維遠搖了搖頭,說道,“從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富弼不愧是被蘇軾稱為'人杰'的人物,也難怪會青史留名。”
說著,他又看向一直在仔細觀察這張字帖的向南,問道,“對了,向專家,這幅《兒子帖》還能修復嗎?”
“修復是能修復。”
向南抬起頭來看了他一眼,說道,“不過這幅《兒子帖》并不是常規的宣紙或絹帛材質的,修復起來會比較復雜。”
“能修復就好,能修復就好!”
馬維遠一聽,連眉毛都揚起來了,他連忙說道,“那還要麻煩向專家辛苦一下,時間長一點沒關系,修復費用高一點也沒關系。”
向南點了點頭,笑道:“那好吧,我盡力而為。字帖先收起來吧。”
馬維遠聽了,三下兩下將字帖卷好,重新放回到古董盒里。
幾個人又坐回到餐桌上,一邊喝著茶,一邊閑聊著,眼看著時間差不多了,黃云軒這才帶著向南跟馬維遠告辭,準備回博物館。
當然,向南并不是空手離開的,他還帶著那幅富弼的《兒子帖》。
雖然最近這段時間比較繁忙,不過,抽空修復一幅字帖的時間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