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家?”
俞老板眼睛一亮,一臉急切地問了起來。
錢昊良雖然沒有說話,但臉上的表情也是很驚奇。
華夏上下五千年來,成名的書法家多不勝數,哪怕是從唐代往下來計算,成名的大家也是比比皆是,從這么多人選里面,來分辨這幅書法手卷究竟是哪位書法家的手筆,那可實在太困難了。
至少,他是分辨不出來的。
于是,向南剛一說完,他也是目光灼灼地看向了向南。
“在歷史上,實際上有一個人,不管是在創作書法作品時的表現,還是書法作品的風格,其實都跟張旭有點像,而且還被世人稱之為‘顛張復出’,說起來,他也姓張,沒準跟張旭還是一家人呢。”
向南看著錢昊良和俞老板兩個人臉上漸漸露出了然的神情,繼續笑著說道,“這個人,就是明代書法家張弼。”
張弼,字汝弼,因為他家離東海頗近,故號東海,到了晚年又稱東海翁。松江府華亭縣人。張弼擅長書法,尤其是草書自成一體,他以唐代張旭、懷素為楷模,追求揮灑放縱,直抒性靈。
《明史·文苑傳》上曾記載,張弼“工草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酒酣興發,頃刻數十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墜石,瘦如枯藤”,人稱“張旭復生”。
當時,在書壇上已經改變了明初那種工整平穩、圓潤婉媚、細勁流暢的“臺閣體”規范,追求的是奔放自由的書風。
因此,張弼求新求變的書法風格,在當時備受追捧。
據說,到張弼府上來求字的人每天都是絡繹不絕,甚至海外諸國的豪門大戶,都知道張東海的大名,為此不惜千里迢迢前來求購墨寶。
“張弼?”
錢昊良聽了之后,凝眉沉吟了片刻,這才緩緩說道,“張弼的狂草,確實是師法張旭、懷素,不過,光憑這一點就斷定這幅書法手卷就是張弼的手筆,似乎有點草率了啊。”
自唐代以來,師法張旭的書法家多了去了,就連詩仙李白的書法也學過張旭的筆法、筆意,不能因為幾百年后的張弼學過張旭的書法,就斷定這幅書法手卷就是張弼寫的,沒準還是別人寫的呢。
俞老板則是皺緊了眉頭,沒有說話,似乎是在思考什么。
當然了,他這也是有自知之明,在古書畫鑒定一道上,他雖然也有點水平,但跟向南和錢昊良比起來,還是差了那么一點,所以,還不如不開口,在邊上當一個小透明就好了。
“師法張旭、懷素只是其中一點罷了,當然不能因為這一點就說這幅書法手卷是張弼的作品。”
向南笑了笑,說道,“張弼現存的草書作品中,他用筆以圓筆為主,方筆為輔,在轉折的關鍵處,偶爾會使用方筆,以提高作品的剛勁雄強之氣。你們來看,就比如這幅作品中的字形,在結構上以開合為主,筆意上則是求快、求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