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古陶瓷器嗎?”
向南看著盒子里的兩種不同釉色的古陶瓷殘片,微微皺了皺眉頭。
古董盒子里的古陶瓷殘片,其中一種是粉青釉為地,上面還有金彩描繪花紋;另一種則是白釉為地粉彩繪紋飾。
“粉彩?”
向南想了片刻,忽然伸手將這些古陶瓷殘片全都清理了出來,找到了幾塊底座模樣的殘片,然后將它們拼對在一起,只見上面用青花書寫著“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他忍不住笑了起來,輕聲喃喃自語,“原來是轉心瓶,還真是同一件古陶瓷器上的殘片。”
轉心瓶,是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旋轉的內瓶而得名。“轉心瓶”又稱為“旋轉瓶”、“套環瓶”,是流行于清乾隆時期的瓶式之一。
“轉心瓶”的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然后組合而成。
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類似圓筒狀,上面裝飾有繪畫圖案,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瓶底有內凹的槽口;外瓶的形狀有點像燈籠,內、外瓶套合之后安置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軸嵌入凹槽之中。
外瓶一般為鏤空形狀,內瓶可以旋轉,瓶體上的圖案就如同走馬燈一般,可以通過外瓶鏤空的部位看到。
據清代文獻記載,存世的轉心瓶十分稀少,御窯廠僅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曾先后燒造過可以旋轉的瓷瓶及瓷碗等。
究其原因,還是由于轉心瓶燒造工序極其復雜,而且耗費甚巨。
據說,轉心瓶的燒造,每一個部件尺寸都要經過多次計算,重復燒制,不斷的嘗試與實驗,才能得出實際樣品。
有些內外均以粉彩彩繪的轉心瓶需要二次燒作,這就造成了成品率極其低下,復雜的工藝及艱難的燒制歷程,使得存世的轉心瓶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
邵蟄民撰寫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稱轉心瓶:“其制作之巧妙,彩色之艷麗,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而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曾記載,轉心瓶“乃內府珍賞殊器也”。
向南腦海里一邊回想著這些有關于轉心瓶的資料,一邊仔細觀察著手中的這些碎瓷片,心里面也大概有了數。
轉心瓶的修復,相對于其它普通的古陶瓷器而言,要略微復雜一些。
拼對粘接倒是不難,畢竟內外瓶的釉色并不相同,很容易區分開來。
最難的,恐怕是鏤空部位的修復,轉心瓶摔碎了,鏤空部位相較于其它地方就更加脆弱了,肯定也都摔碎了,如果那些小碎片還在倒還好一些,如果找不著了,配補起來就很麻煩了。
想了一會兒,向南不再浪費時間,先將這些碎片清洗了一遍,然后開始拼對粘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