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王如此跟兒女悲嘆道,但還是選擇將兵權交了出去,并寫了很多奏疏上呈欲表忠心。
可帝王的疑心若是真的能隨便打消,那古往今來就不會有那么多良將忠臣含冤而死了。
汝陽王出身蒙古貴族,還做過兵部尚書和丞相,甚至還被封為郡王,掌天下兵馬做大元帥,也正是因為他往日太過于風光,引得無數人妒恨。現在汝陽王終于有了致命的不足之處,還被元帝猜忌,自然就是有貪權慕利之人前仆后繼的開始對他百般詆毀污蔑。
再加上汝陽王功高震主,此時在位的元帝又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庸主,于是兩年不到的時間里,汝陽王就除了一個郡王之位還沒有被廢掉之外,其他的實權都直接被剝奪。
汝陽王失勢,已經歸順武當的的紅巾軍更是日益膨脹,只不過在桃夭的指示下,他們在面對拿了汝陽王兵權的將帥坐鎮時,總是以撤退為主,這就給元帝一個錯覺朕換掉汝陽王的決定果真是正確的
以前汝陽王帶著元軍打起義軍,那都是損失傷亡甚大,元帝可不會去比較起義軍有多少傷亡,他只在意元軍的傷亡,畢竟這都是要朝廷花錢的。
不懂領兵打仗的元帝對于將帥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既能打勝仗,又能不花錢,最好還能給他整點金銀珠寶回來。
元帝這種貪婪無度的想法,桃夭這邊都很好的滿足他,于是更多只會紙上談兵,得靠著敵人放水才能打勝仗的將軍就被派到戰場上去,而真正有本事的將帥之才,則是已經慢慢被排擠出權力范圍之外。
而且隨著汝陽王的父親也被桃夭派過去的玄冥二老給說服之后,事情的進展就更是順利。
畢竟汝陽王的父親都能投降明朝,那就說明這個人很識時務,且還很惜命。
既然自己兒子都不被元帝信重,還被打壓排擠到只剩下一個郡王的空名號,不趕緊另尋高枝,難道還要跟著腐敗無能的蒙元朝廷一起死嗎
在汝陽王還不能被說服時,不惜毀去高超武藝也要回家的趙敏和王保保卻是比他們的父王更加
心灰意冷。
或許是他們離家時都太小,曾經被記憶無限美化的故國,在他們真的回來之后,卻發現是滿目蒼夷丑陋不已。
“父王,君明臣直,君必先賢而后有臣直;君不賢而臣直,臣命不保。1現在君王既然不賢明,我們做臣子的又何必這般剛直不屈”
趙敏如此說道,就是在勸自己父王要懂得審時度勢,否則必然大禍臨頭。
汝陽王見自己的阿布和女兒都這么說,還有他于軍事上極有天賦的兒子也因為自己受帝王猜忌而一事無成,一瞬間便是蒼老了十余歲。
“敏敏,再讓阿布想想,再讓我好好想想”
在汝陽王的心理防線已經搖搖欲墜時,桃夭卻是在充分利用自己對歷史的熟悉,把常遇春和徐達等名將給逐一安排到紅巾軍里面去,煞費苦心在給蒙元朝廷當掘墓人。
而武當作為不會被戰火波及的人間樂土,就是這些將士家人的居所,因此她從來就不需要擔心紅巾軍會出賣武當。
更別說元朝大廈將傾,哪個蠢貨會選擇這時候泣武當而選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