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長孫晟倒是得到了李玄霸特意差人送去的官報。
李玄霸就像是挑釁似的,問長孫晟能否猜到他接下來要做什么。
長孫晟笑得咳了幾聲。
“接下來要做什么還需要接下來嗎官報本身就是你的目的。只是大德啊,天下聰明人那么多,遲早會猜出你的手段。這手段你能用,其他人也能用。你想用官報操控民意,其他人也能。你不擔心反噬嗎”
“還是說,你根本不在乎你死后會發生什么事”
縱然你不在乎,二郎應當不是這樣的人。他為什么會同意”
“哈哈哈哈,居然我也有想不透的事。有趣,真有趣。”
高颎還未到達伊吾城,就在歇息的驛站看到了官報。
他當即想回京,但在給馬套馬鞍的時候,嘆了口氣,停了下來。
“二郎,你為何不阻止呢”
李世民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后來他得出結論,大概是因為他已經聽到了李唐在他死后狀況的緣故。
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他已經聽弟弟嘲笑了很多遍,他當然是不喜的。
而他兒子的事,阿玄居然語焉不詳,只是說守成還行,具體如何卻不可能說。
阿玄都能對自己肆意談論五代十國,卻不肯細談自己兒子的事,難道兒子執政期間能發生比唐朝滅亡更讓自己氣憤的事
按照李世民對李玄霸的了解,他肯定了自己的猜測。
總之,自己死后大唐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他很不喜歡。
按部就班也就是個貞觀之治,兒子孫兒曾孫都不盡如人意大唐也有三百年,李世民認為在自己控制得住的前提下,就算做些標新立異的事問題應該也不大。
而且,李世民其實很厭惡自己的未來在別人已經規定好了的道路上行走。
李玄霸已經預見的路,李世民就不想走。
就算大致上朝著一個方向,李世民也想另辟蹊徑。
“阿玄就是知道這一點才會亂來。他知道,我很討厭命運。”
李世民想通之后,失笑。
“如果大唐還強盛,誰都不敢,也不能和大唐搶這把利劍。如果這把利劍落在了別人的手中,就是大唐已經快滅亡的時候。所以二哥,你何必擔心”
“民意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用官報將其約束,將其化為己用,這不正好緩解你對民意的恐懼嗎”
“握住這把劍,我們也才能脫離這個時代的桎梏,走出和我預言中不同的路。”
佛道中人都知道,當朝堂決定掀起這場辯論時,就已經決定好了要抑制宗教。他們的辯論,只是在接下來的“浩劫”中,搶奪對方的生存空間。
果不其然,朝廷很快就頒布了詔令,將修建寺廟和出家審核的事歸于官府官吏,民間不可再私建寺廟。
隋朝對寺廟的厚待政策被收回,普通僧人也要納稅服役,只有被官府授予管理職位的“寺廟管理者”擁有等同官吏的免徭役名額。
濫建的寺廟被毀掉,考核不過的僧道被強制還俗。以后家中有父母需要贍養和幼子需要撫養的人不準出家,私自出家者流放。
房喬拿出了和杜如晦商議了半年的政策,交由朝堂諸公討論。
在反復吵架中,朝堂諸公一條一條地艱難把這些政策敲定。
李玄霸將“利劍”展現給李世民觀賞后,卻辭去了
相位,沒有參加接下來的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