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世矩白了蘇威一眼。裝什么熟我好歹也被晉王稱呼一聲“裴老師”,雖無師徒之名,也曾有過師徒之實。你除了收過他們的賄賂,在先帝面前說過幾句他們的好話,與他們根本不熟真是倚老賣老,令人作嘔
蘇威知道裴世矩在心底罵他,也在罵裴世矩倚老賣老。
陛下和晉王根本沒拜你為師,你卻自詡陛下和晉王的老師,真是不要臉你明明和我一樣,好歹我和高颎、宇文弼都是友人,他們不在長安,我有友人囑托,多看護陛下和晉王一點,更名正言順
虞世南懶得管兩位同僚的眉來眼去,繼續嘆氣。
他多希望高颎還在長安,自己還是強硬不起來啊。若高颎在,陛下和晉王至少能老實半年吧。
兩位弟子能把重要的會試老實過去就行。第一次會試太重要了,可不要出差錯。
虞世南無法,只能給兩位弟子的其他老師寫信。雖然可能沒什么用,但他心里會舒坦一點。
李世民和李玄霸知道虞世南老師的郁悶。
兩人絲毫不在意,還湊一起嘀咕虞世南老師和其他老師寫信后,其他老師可能的回信內容。
“高老師肯定會罵我們。”
“長孫老師大概會讓我們悠著點,別把虞老師氣病了,朝中沒有真正剛直的老臣幫襯我們。”
“宇文老師會委婉勸諫吧”
“薛老師會說我們做得好,沒錯,哈哈哈哈哈”
兄弟二人勾肩搭背,李世民狂笑,李玄霸淺笑。
李智云趴在一旁死魚眼。
第一次改革后的科舉如此重要,群臣都繃緊了神經,對一丁點動靜都緊張得不行,幾乎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地步。
李世民和李玄霸兩人卻仍舊散漫,讓群臣又擔憂又嫉妒,雪花般的抱怨飛入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的宮里。
太上皇和太上皇后一如既往已閱不回,令人嘆氣。
民間不知道朝堂的“爭斗”。他們仍舊在回味秋闈的隆重氣氛。
清河崔氏自詡守業
本宗的清河大小房、清河青州房三支沒有子弟參與科舉。
雖然他們看出了李唐對他們的不以為意,聽了姻親范陽盧氏的勸,不再矜持地等著李唐征召他們入朝。但越輝煌的宗族思想就越傳統,他們認為功勛蔭蔽入朝才是正道,科舉是寒門士子晉升的途徑。
世家子弟應當是優雅從容的。一群人擠在一起考試爭奪名利,真是浮躁丑陋,不應當為世家子弟做官正途。
朝中許多人也是如此想。他們與原本歷史中的房喬等人思想一樣,認為科舉讓士子公開競爭求官,就像是斗雞一樣,選出來的人都太過浮躁,可能會過分追逐名利,才華可能有一些,但品德一定有瑕疵。
清河崔氏中鄭州崔氏、南祖崔氏、許州崔氏卻都派了優秀子弟科舉,對“本宗”的約束嗤之以鼻。
他們派出的人少,只是因為擔心有子弟馬失前蹄,科舉失利。第一次科舉,參與的清河崔氏子弟必須全部中榜。
同為崔氏郡望,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同氣連枝,對科舉的反應與清河崔氏相同。
博陵崔氏支脈不多,博陵大房到六房都自稱本宗。支脈中僅有安平房比較顯赫。
自稱李玄霸大弟子,留下“李門立雪”美名的崔仁師便出身博陵崔氏安平房。
崔仁師雖然已經在晉王府中任文吏,在稟報了老師李玄霸后,辭官參加了此次科舉,就在京城應試。
鄉試會試都分經義列五經魁首,五經魁首中第一為解元。崔仁師沒有給李玄霸丟臉,治尚書魁首,并京城鄉試解元。
暈乎乎地參與完了鄉試后所有官方活動后,崔仁師閉門謝客,連族人都一概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