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第一次正式科舉金榜題名的進士大部分都是隋朝的“遺珠”,年齡才華資歷都不是真正的新手。在朝中學習了幾年后,他們也可以大用了。
李玄霸早早塑造出科舉進士“清貴”的名聲,這群讀書人就算不是真的“清貴”,為了在朝堂中找到不同于勛貴的賽道,也會拗出個清貴的模樣,朝堂上的魏徵,和朝堂下的不入仕的大儒王云,就是他們的榜樣。
李玄霸的弟子崔仁師也在其列,自請去高麗。
李玄霸叮囑弟子道“該抓的抓,該殺的殺,只要按照大唐律令行事,我護你。”
崔仁師作揖“弟子絕對不會玷污老師清名。”
他出身博陵崔氏,又是晉王的弟子,連到了高麗都不敢施展拳腳,那也太丟臉了。
李世民這幾年沒有給進士太多的優待,讓人以為他和隋文帝、隋煬帝一樣,只是把“進士”當做求賢的面子工程,這群進士估計都是擺設。
這次李世民把進士全安排上了職位,哪怕都是邊疆,也讓朝中勛貴嗅到了不好的味道。
原本歷史中,縱觀整個初唐,進士做官者寥寥無幾,哪怕進士及第,想要等到授官也很艱難。
造成這個的原因是大唐對蔭官特別慷慨,每年官職空缺不足百數,候補的蔭官子弟卻有好幾千。在這種情況下,進士那點人真是丟進沙灘的沙子。
現在的貞觀朝,也有勛貴子弟拿著蔭官的名額等待職官。
雖然蔭官就有俸祿,但只要有點本事的人都想要做點實事證明自己的本事,他們的家族也需要職官的“實權”。
原本這群蔭官子弟瞧不起去邊疆吃苦,但開拓邊疆出現的職官名額居然優先進士,他們還是心里很不舒服。
不是傻子都能看出來李世民現在不僅是個明君,還是個能君。
年輕的皇帝很重視官員真正的本事,又并非健忘的人。
據說大唐皇帝將各地首長的名字都記在屏風上,日
日觀看,月月詢問。邊疆雖苦,但也最容易出成績。這群進士在邊疆做出了成績,皇帝不可能不召他們入京重用。
進士們雖被李玄霸吹成“清貴”,但在魏晉遺風下,會主動求官,與其他讀書人廝殺者才叫“庸俗浮躁”。他們也確實是最急于求名利的人。
李世民讓他們去邊疆,他們不僅沒有想辦法推辭,還個個慷慨激昂上書,就差下軍令狀,一副要扎根邊疆,干不好就永遠不回來的氣勢。
沒有吃到門蔭福利的人想要抹平別人長輩拼命打出的差距,可不就只能拼命了
陛下給了他們拼命的機會,真是明君
“去吧,用你們的雙眼和雙腳去丈量邊疆與長安的距離,摸索大唐成為大漢之后第二個大一統王朝的辦法。”
為了安撫勛貴們的不安,李世民沒有出面。
但李玄霸為進士們踐行,就是李世民出面了。
他們都沒提什么短暫的晉朝,只看著前面的大漢。
漢唐漢唐,在后世也是連在一起讀的詞匯。
持節遠去的漢使與唐使,所向披靡的漢將與唐將,滿懷希望去開拓教化邊疆的漢儒和唐儒,都是連在一起的詞匯。
李玄霸向進士們贈送了柳枝,幾乎薅禿了二哥宮中不大的后花園的柳樹。
李世民背著雙手站在嫩枝遭殃的柳樹下,神色罩在樹蔭中,神色莫測。
“急了”
“急了才好。”
年輕的皇帝輕聲道。
三位丞相在他身后垂首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