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冶的強硬讓一部分人感到失望,也讓一部分人感到激動,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文德殿中有三十個男人,這大戲,也是天天都在上演。
孟昔昭之前說過他們會很忙,他可不是杞人憂天,如今不止是他和崔冶,幾乎他們這一系的人,全都忙飛了。
丁醇手握重兵,幾乎每日都要進宮來晃一圈,展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然后就要出城去,操練大軍,原先撥給他的十萬人,從南詔回來的時候還剩下八萬,然后又被解散了三萬,如今就剩下五萬了。
五萬看起來很多,可跟高達二十萬的侍衛親軍比起來,那就是個弟弟。
齊朝皇帝都怕死,天壽帝更是無比自私,即使這么的窮兵黷武,這么想要把南詔打下來,但他一直都把最好的將士留在自己身邊,拱衛京城。原先侍衛親軍和殿前司是分開的,應該由兩位將軍分別管理,殿前司主要護衛皇帝,而侍衛親軍護衛皇城。
在天壽帝登基以后,他把這條改了,侍衛親軍成為殿前司的一員,皇城不用管了,全都去保護皇帝。
只能說他是真夠幸運的,碰上聞士集這個一根筋了,要不然的話,聞士集但凡有點反心,他連三十歲的生日都過不了。
孟昔昭當然不希望應天府出現流血事件,所以擒賊先擒王,他讓郁浮嵐拖住聞士集,把他往宮外引,古代查案哪有這么簡單,稍微耽擱一會兒,就足夠皇宮這邊塵埃落定了。
而等聞士集回來之后,孟昔昭也沒打算像對付竇院判似的,把他軟禁起來,然后再給他洗腦。
畢竟聞士集愚忠,這種人的腦袋就是個大號鐵球,徹底封死了,根本找不到縫隙往里灌水。
哪像竇院判,人家可是歷經八朝,兩個國號真真正正是吃過見過啊
這還真是不夸張,每個封建皇朝到了快滅亡的時候,都有子嗣上的問題,皇帝死的早,還沒孩子,政權不斷更迭,就給了別人可乘之機。五十年前,越朝滅亡,換成齊朝,那個時候,竇院判都三十二歲了,孩子都說親了。
等天壽帝沒了,他還能再多經歷一朝,要不是這時候沒有吉尼斯世界紀錄,孟昔昭都想給他報個名了
有這樣的過去存在,竇院判打根上就不可能有多忠于天壽帝,搞不好人家內心深處,還在懷念越朝呢。所以孟昔昭一上來就走的收買政策,竇院判也沒讓他失望,他對孟昔昭和崔冶的抗拒,主要是在他們二人有可能傷害自己上面,而不是他們有可能傷害天壽帝上面。
竇院判這邊都已經改變思想了,那邊,聞士集才剛剛聽說宮中出事,策馬趕了回來。
在他發現摔倒是人為之后,皇帝又突然不能開口說話了,連他去見皇帝,后者都昏睡不止,即使聽見了他的聲音,也只是動了動眼瞼,然后就沒別的動靜了。
聞士集要是能坦然接受這一切,那尚西關的第一草包位子,就該讓給他坐了。
他自然是不能接受的,甚至深深懷疑這就是太子干的好事,然而那又怎么樣呢
皇帝口不能言,人還沒精神,偶爾睜一下眼,連個眼神都沒露出來,就又疲憊的睡過去了,太子沒有軟禁皇帝,誰想進去看他都行。早在這事發生之前,卒中會有什么后遺癥,太醫們就講過,第一次發作時,皇帝就出現了口吃、右臂右腿麻木、近乎偏癱的癥狀,若嚴重了,也的確就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聞士集只是一個臣子,而太子,是太子,天壽帝生病之后,對太子如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明顯能看到他軟化,而且默許了太子一日三次的來看望他,偶爾的時候,還會留下他一起用膳,也就是在摔倒之后,天壽帝才再次發怒,針對上太子。
不過這事也只有聞士集知道,外面的大臣,根本沒聽說過。
所以在大臣眼里,天壽帝對太子已經不是過去那番態度了,至于在變成啞巴以后,他不愿意讓太子監國,這也能理解,畢竟天壽帝就是這么一個小心眼的人,他的權力被別人分走了,他肯定不高興啊,但國家大事,總不能也讓他這么任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