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前,崔冶力排眾議,把孟昔昭早就編寫好的新農書頒發了出去。
由農部、戶部和國子監共同負責,先刊印,然后發到各州各縣,讓外面的知縣老爺們,去思考怎么教會老百姓的問題。
這肯定是要人教的,畢竟,大齊人里,十個有九個,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
士農工商,雖說農排的也挺靠前,但太子不一上來就關心士人,反而如此的關心土里刨食的農民,這讓標榜讀書人的某些群體不太滿意。
不過,僅僅是不滿意而已,還沒到十分抗拒的地步,所以,他們也就是意思意思,嚷嚷了兩句,然后就沒什么動靜了。
說到底,刊印農書走的還是國庫的賬目,而凡是考中了秀才的,家里都有田地,農民把糧食產量提高上去,對他們這些地主老爺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這種心態上的微妙區別,就是階級帶來的問題了,匈奴是奴隸社會,所以貧富差距越大,他們國家越穩定,而封建社會看起來是比奴隸社會好一點,但也沒好到哪去。
上層人士依舊需要靠著壓迫底層,看著底層每日經歷的苦難,來得到心理上的優越感。
孟昔昭從沒想過要改變這一點,不是他不想改,而是,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社會的變革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完成的,天壽帝都任性成那個德行了,好像全天下都會聽他的話,可當他想要廢后的時候,他成功了嗎不也是灰溜溜的就認輸了。
整個社會如同一個大型游戲,孟昔昭作為有高權限的人,他可以設置一些活動,也可以來個版本大更新,借此讓大家生活的更好一些,但他要是企圖從源代碼、也就是社會結構上下手,比如,不知死活的引入民主制呵呵,哪怕崔冶保著他也沒用,說不定他倆還能被活埋在同一個坑里。
歷史發展是螺旋上升的,沒有坐著竄天猴一下子升到巔峰,從古至今空想家有的是,人家的理論也沒什么問題,后世人往往能給出很高的評價,然而在他們當時生活的年代,那就是異端,一提出來,就要被瘋狂針對。
但這也不代表孟昔昭就什么都不做了,決定徹底放棄、躺平;他一直都在做啊,他引導那些有天賦的人,讓他們自發的動腦筋,人人都想過好日子,但在沒有條件的時候,大家只能過苦日子。
當適當的工具出現了,人們就會出現購買欲,強大的購買欲,又會激發創作者的激情,一開始只是很不起眼的小東西而已,人的學習能力如此強大,很快就會有人總結出一套理論,再有別的人根據這套理論,繼續往深里發展,慢慢的,科技樹就點出來了。
孟昔昭可以保證,自己和崔冶還在朝的時候,他會一直敦促崔冶,讓他鼓勵這種學術的發展,但他沒法保證后面的人也會這么做,還是那句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已經做到了自己能做的,剩下的,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畢竟不管現在他設想的有多好,未來都會出現一個蠢貨,把天
下再一次搞得烏煙瘴氣,或許這蠢貨會一百年、乃至幾百年以后再出現,但有一點孟昔昭能確認,那就是他肯定會出現。
嘆口氣,孟昔昭翻看著讓慶福買回來的樣品,此時已經有了活字印刷術,但由于活字印刷術成本太高,而且麻煩,最常見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這本就是印刷出來的,書封上印著書名,還有作者。
一共倆名字,第一個是他的,第二個是石大壯的。
孟昔昭“”
看著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這本書上,孟昔昭感覺可羞恥了。
畢竟他認為,自己頂多算個主編,主要的內容,都是他從別人那里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