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重視皇嗣,也重視這個新太子,但孟昔昭沒這種想法,對他來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已經把教育小孩的任務交給了蘇若存,他就不會再管東宮的事了。
相比之下,崔冶登基以后的第一次科舉大考,才更讓孟昔昭重視。
人才啊,每個皇帝都缺的人才。
秋季開始地方上的會試,春季重頭戲才在應天府拉開帷幕,而這時,已經是興明三年了。
石大壯如今有了爵位,但依然奮斗在農田當中,當初他是一個人研究,如今孟昔昭掌權了,一口氣給他成立了一個農科監,他當老大,有一十多位手下,一起研究,該如何讓莊稼長得快、長得好。
除此以外,水利,農具,也是他們研究的范疇,萬事都是開頭難,等這頭開好了,而且石大壯也研究出自己的心得了,一帶一的,很快,成果如噴泉般不斷往外噴涌。
久坐于皇宮,孟昔昭是看不到外面風景的,他也不知道百姓們是什么感受,但他是三司使,全國賬目都在他這里,所以他能清晰的看到,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稅收漲了兩成,下一年,又漲了兩成。
錢不夠用了,金子還好,但是銀子、以及銅幣,都很緊缺。
為此,崔冶還下令,派了一個小將軍帶兵出去,專門尋找礦脈。
人吃飽了,就開始找事,百花街上開始出現文壇集會,歷史上把詞作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而孟昔昭看著這些人,覺得他們全是裝逼派。
詞作越來越華麗,越來越夸張,隱隱的透露出攀比之風,孟昔昭認為他們都應該出去挖礦才對,但他也知道,自己對這方面,沒什么了解,他認為華而不實的東西,到了后世,說不定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覺醒呢。
文人之間,只要不鬧事,孟昔昭就不會管,但看著百花街比以前更加的繁華,孟昔昭突然萌生出一種想法。
他想掃黃。
毫不夸張的說,整個大齊,就沒有一個地方是干凈的,應天府尤甚,百花街上是明著來,巷子里還有一堆暗門子,連茶坊、綢緞莊這種地方,都會有陪侍的女郎,無一例外,全是從事那種職業。
假如孟昔昭想要把這種情況清除掉,那應天府一半的女人都會變得無家可歸。
還真是難辦,他既想禁了這個行業,又不能不顧那些陷得太深的人,如果一刀切,那就等于逼這些人去死。
孟昔昭也不是萬能的,他想來想去,覺得不管怎么做,都不可能把這個徹底禁掉,男權社會之下,還是封建時代,就算他愿意背負罵名,下面的人也不可能照做。
所以最終他只是折中了一下,百花街繼續開著,而他借崔冶的手,下了一道圣旨,要求以后的行院,不準有一十歲以下的女子出來接客,發現違逆者,直接流放。
即使這樣,也夠讓那些肥頭大耳的嫖客們不滿的了,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時之間謊報年齡、以流民補充人數的行為絡繹不絕,這些孟昔昭都早有預料,他也沒法杜絕這種情況,如今又沒有身份證,人口上做手腳,實在是容易得很。
幸好,這個圣旨一出,又殺雞儆猴的處理了幾家之后,那些看孩子有幾分姿色,就早早賣出去換錢的現象,終于是少了很多,十歲被賣和一十歲被賣區別還是很大的,最起碼后者,還能有一點逃出來的機會。
由于只能做到這個地步,孟昔昭前所未有的感到了挫敗,與此同時,還發生了一個讓他感覺更挫敗的事。
那就是,金珠終于覓得了她的如意郎君,她要嫁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