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笑意加深,“這藏書樓里,可是有煙云一樣浩瀚的典藏,除了一小部分不能流傳出去的,至少也有萬本典籍吧這
藏書樓想進去,也有門檻。不如對著天下儒生開放,讓他們抄書換書。”
“抄三五本指定的農書,可以換到一本想要的典籍,當然,筆墨都由朝廷。抄好的農書扉頁上,注明儒生的姓名籍貫。等到積攢到一定數量,再分發到各地,作為當地的農書教材。”
韓相被這個主意深深驚艷了,什么叫一舉數得,這就是。首先,這是對于儒生的仁政,愿意開放藏書樓給儒生,這樣前所未有的恩德,是多大的仁政。其次,省下了印刷農書的錢。第三,將儒生跟平民百姓緊緊聯系到一起。試想千里之外的南方儒生抄寫的農書,傳送到北方苦寒之地,既體現了朝廷的統治力,又讓所有人都感沐朝廷恩德。一個實實在在的姓名,比虛無的政令更能寄托人的感激。
或許還有其余的功能,但一時韓相想不到更多。
這樣的法子,皇上竟然也能想出來,不愧是皇上。
韓相難得要說幾句拍馬溜須的話,卻被皇帝制止,“給愛卿出主意的,跟給朕出主意的,是同一個人。”
啊韓相難得語塞,他的策略綜合了沈知瀾信件中的一些想法,就是沒想到,沈知瀾還有更絕的招數。
的確是沈知瀾想的,不過是二十多歲的沈知瀾,皇帝在腦中默默補充。
“那孩子腦瓜子靈光,常常能想人所不能想,偶有出奇招數,出人意料。”皇帝說道,“要不是他還年幼,朕便召入朝堂了。”
“不過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是需要德高望重長輩的糾正,不然走了歪路,危害也比旁人更大。愛卿平日無事可以指點一二,愛卿的品行朕信得過。”
韓相想到那孩子,恭敬應聲,“天下英才,盡入皇上彀中。”
皇帝哈哈大笑,得意之情盡在其中。
韓相回信,告訴沈知瀾一切安排妥當,只等朝廷布置即可。
沈知瀾絞盡腦汁想出“夜校班”“偏遠地區服務期”等等法子,還擔心韓相沒能理解他的意思,沒想到韓相做事穩妥,刪刪改改變成了更適應現在時代的方法,也更方便實施。
因為商議此事,他家跟韓相漸漸走進,韓相偶爾還會過來走動走動,帶點自家種的瓜果蔬菜。
沈知瀾這才知道,韓夫人還是種菜的一把好手,家里的后院沒有種上奇花異草,反而種了一大批的蔬果,一到了盛產季節,吃都吃不完,韓夫人見人就送,免得浪費。
今天韓相又提了一小籃子剛摘的鮮黃瓜,專門送了過來,讓他們做菜吃,沈知瀾笑著接過,又閑話了一句,話還沒說完,老遠看到小汾走了過來。
小汾把頭埋著,手揣在袖子里,一副低頭猥瑣的樣子,沈知瀾沖他打招呼,小汾就慢慢走了過來。
韓相也見過小汾幾次,知道他的身份,稍微往側面站了站。
小汾逐漸靠近,手從袖子里抽出來,突然閃過一絲寒光,直直沖著韓相的心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