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祥很有耐心地說教,使田俊覺得這拓碑,確實是門學問,而且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
李永祥又告訴田俊:“拓碑也很簡單,只要勤學苦練,肯下功夫就行。”
田俊聽后點了點頭,暗自佩服其人,僅從那提紙和摸紙的技巧手法上來看,這李永祥的拓碑技術就不一般。
李永祥又告田俊:“拓碑的工具有拓包,必須有兩個,一大一小,利于拓碑。拓包里面用氈子和呢子,剪成圓形,鋪在前面,后面用碎布墊起,然后包好了。能夠用手握住舒適為宜,然后用繩子捆好,一個拓包就成了。”
李永祥邊說,邊解開松散了的拓包,給田俊看了里面的東西。完了,又用細繩子把拓包捆了個結實。
他們又開始拓第二塊石碑。
他們上好宣紙,打過碑后,李永祥叫田俊給拓包上面倒了墨汁,李永祥手中的大小拓包相互在一起擦著,墨汁被均勻地涂抹在拓包上,他的雙手又在石碑上翻飛起來……
李永祥又在做著講解。
一張好的碑帖,經過三次拓碑,一氣呵成,才能出現好的效果。第一次淡墨,用不加墨汁的拓包,利用拓包上原有的墨汁,在宣紙上走一遍;緊接著就是上墨拓,拓過一遍后,再上一次墨,經過上千次的拍打,一張完美的碑帖才能成功。
很快,接觸墨汁的地方變黑,沒有墨汁的地方變白,黑白分明,美麗大方,第二張碑帖也完成了。
“快揭!”李永祥從拓碑處離開,給田俊下了命令。
田俊放下手中的墨汁,走近了石碑,看著石碑上的宣紙犯愁:這碑帖該如何揭下來?
李永祥把手中的拓包,放到了背包里。看著田俊笑了笑,告他:“揭碑帖要從上面的兩個角同時開始,這樣可以避免把宣紙一下子掉下來;也可以防止一面下來,另一面還在碑上貼著而損壞碑帖。”
田俊按著李永祥的說法,進行操作。碑帖很快脫離了石碑,潮乎乎的碑帖在他的手上透出了墨汁的芳香。他托著碑帖,李永祥不停地告他:“慢點,慢點。”
田俊就像抱著剛出生的嬰兒一般,輕輕地放在了地上,慢慢的扯展。
李永祥臉上掛起了笑容,那笑容里包含了他對碑帖的期望,他希望每張碑帖都能拓好。
完后,他們對石碑進行了登記。
這是兩通唐碑。都是青石質,而且高度,厚度一樣外,里面的字都一樣的多。碑高1.97米,寬71厘米,厚16.5厘米,碑文楷書,12行,550個字。
他們在看碑文時,李永祥卻高興地笑了起來:“沒想到我們竟然發現了古墓的線索。”他的話音剛落,從窯洞外面傳來了轟隆隆的響雷聲。
“快收拾,天要下雨了,這溝里不安全。”
他們手忙腳亂的收拾好后,從窯洞出來時,老天已變了臉,陰云密布,眼看著就要下起雨來。
他倆備好背包,推了自行車就沿著土路,向溝上邊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