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來華的飛行員接到調令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有不少人猜測是前往正在進行內戰的西班牙。
援華的戰斗機首先在蘇聯境內的阿拉木圖集中,然后飛往新疆,最后在蘭州交付中國。
在蘇聯境內,這些飛機上的蘇聯空軍標志就被全部清除,機翼上刷上了青天白日機徽,連駕駛桿都改成了藍白相間的國民黨空軍標志性涂裝。
大規模的跨國武器輸送,即便保密工作再出色,也無法完全避開日本的情報偵察。甚至連日本的媒體都對此有所察覺,1937年10月,日本的《每日新聞》就報道說:
“9架蘇聯制造的高速戰斗機在某地組裝,并通過蘭州、西安運到上海。”
日本軍方對此早已心知肚明,他們很快摸清了蘇聯援華飛機的航路,并且準備把這些援華武器毀在半途。
不過,“紅色通道”終究沒有中斷。
1937年12月1日上午,23架伊16編成的戰斗機機群著陸南京機場。下午,20架轟炸機也降臨南京機場。這些飛機的駕駛員全部是蘇聯飛行員,當天就投入了與日本飛機的作戰。
南京的空戰,是蘇聯援華航空隊來華首戰,
1938年年初,隨著大批蘇聯援華武器裝備抵達中國,在抗戰初期遭受了巨大損失的中**隊得到了補充,特別是空軍,實力甚至超過了戰前。
1938年2月的統計,中國各戰場的空軍已有390架作戰飛機,其中主要是蘇制飛機。
但是,飛行員卻是急缺的。
中國的飛行員數量本就不多,又被不對等的空戰迅速地吞噬了一大批。而且,越是金貴的優秀飛行員,越要執行更多的空戰任務,損失最為慘烈。
當時被稱為中國空軍“四大天王”的四位王牌飛行員,劉粹剛在1937年10月支援忻口戰役時犧牲,高志航犧牲于同年11月赴南京參戰的途中,樂以琴在一個月后犧牲于南京上空,李桂丹則在1938年2月,于武漢空戰中犧牲。
培養一名合格的飛行員是一個極耗時間和財力的過程。蘇聯援華的飛機不斷送來之后,中國的飛行員們又要學習新機型的駕駛。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高志航那樣一上手就能掌握,但是留給他們的學習時間最多兩三個月,就要與蘇聯志愿飛行員一起駕機執行任務。
中國空軍的主力防空力量,實際上已經由蘇聯志愿航空隊承擔。而這支隊伍從未正式公開亮明身份。
孟紹原也清楚,最大規模的空戰即將爆發在武漢上空。
“戴處長命令,全力以赴配合Z計劃。”吳靜怡語氣低沉:“在中國上空忽然出現大量蘇聯飛機和飛行員,日本人是心知肚明的,還曾經有被擊落的蘇聯志愿飛行員被日軍俘虜。
但一方面出于更高層面的外交戰略考慮,一方面忌憚于蘇聯龐大的軍事實力,日本沒有對蘇聯公開發難。
但是,日本已經加強了對紅色通道的封鎖。武器被炸毀了,可以再運,可是飛行員一旦出現問題,損失將會是巨大的。
所以第三批的援華飛行員,一共分成兩路,一路還是按照之前的路線,到達重慶或者武漢。另一路主要由教官組成的隊伍,則避開日本人的耳目,繞道到達香港,再秘密進入上海。
戴處長給我們的任務,是不惜一切代價,護送這批飛行教官,安全抵達武漢,由你親自負責。戴處長還嚴令,只要有一個教官出問題,孟紹原,你自己實行家法吧。”
孟紹原在那想了許久:“一共有多少人?”
“由申留科夫上校帶隊,一共是三十五人。”
三十五個教官,三十五個外國人,日本人很有可能得到了某些情報,要把這些人,安全的護送出上海,難度不言而喻。
不過,孟紹原知道武漢正在急切的等待這批飛行員的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