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以后,二人不再是起居郎。
郁錦音身邊的起居郎由原來的姚起居郎和劉起居郎擔任,這兩人年紀也才二十歲左右,樣貌周正,郁錦音吩咐的事情也都細心體貼地記好,于是換起居郎這件事郁錦音很快就適應了。
第二天正式上朝,李元青身穿紫色官服,帶著金魚袋來了。
他來的早,立在三三兩兩的大臣中,俊俏的臉在秋風晨露中盛似芳國名花。
三三兩兩挨過揍的大臣們湊過來,主動攀好李元青,李元青沒多想,客氣地同他們交談起來。
聊的多了,有個大臣示意起來“李尚書高升后可曾拜見女帝陛下”
“還不曾”李元青想了想,自己確實該拜謝一下女帝,是女帝救下他,賜給他今日的一切。
李元青沉浸在回憶中,官員們也沒再出聲打擾。
只是臨到最后,其他官員來了后,李元青聽到身后有議論聲說:
“李尚書來的好早,我等去打個招呼吧”
“也好,去去就來,但是千萬別再亂說話惹惱女帝了”
“誰還想挨板子啊,走走,打聲招呼,別的不說。”
李元青心里奇怪時,這幾位來到他面前,恭恭敬敬問好,連神情都鄭重了幾分。
李元青跟在女帝身邊,自然知道正常官員來往沒有這樣鄭重其事的,除非真得罪人了。
這些人話里話外說他們得罪了女帝,挨了板子,又低聲說不能招惹他李元青,李元青心里更奇怪了,女帝打他們板子難不成是為了自己
他客氣地同他們說了幾句,趁機試探:“幾位,為何受了女帝責罰”
然后李元青就看到他們臉上的表情仿佛見鬼了般,驚慌失措起來。
“沒有沒有,一點點小事。”
“沒有女帝準許,下官不敢亂言。”這可不是他們造謠,而是女帝的意思。
但是女帝的意思自然是嗯,不好揣摩的。
李元青既然問起他們來了,他們就不能說漏嘴,更不能說出什么讓他誤會的話。
“您要是想知道,大可以問問女帝陛下。”
幾人說完,李元青點頭,他們便恭恭敬敬縮在隊伍后頭,再也不肯開口小聲說話。李大人耳朵好使著呢
郁錦音是從山上下來,盥洗完畢,吃完早膳,準備上朝,先叫來起居郎問話。
“十一月份天氣馬上就轉涼,菜市上有什么消息”
姚起居和劉起居立刻答“東西南北鬧市,共有菜七種。”
“寺廟中并無乞兒。”
然后他們說起來郁錦音之前要求他們觀察的街上有什么暢銷物件。
“陛下慧眼,街上出現了一種名字叫圓車的物什,人坐在上面,用腳蹬一個圓車中間的一對腳撐,這圓車就能跑起來比人力抬的轎子快,若是蹬地再快些,或許能趕上馬車也不一定。”
“微臣出錢三千兩,那人不肯賣,微臣便作罷了。”
郁錦音覺得有意思,這應該就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人力腳蹬車了,曾經它的出現,啟發了更多的人力機械。
“很不錯,既然對方不肯賣,那便罷了。還有嗎”
兩個起居郎知道女帝不是一般人,是從異界來的,這種圓車并不能引起女帝的吃驚,也許女帝之前就見過,這是不是說明北朝也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呢
“還有,開了不少賣筆墨紙硯的店鋪。一條街里面以前最多只有四五家,現在臣從東走到西,居然有十家。”
女帝道“這是自然,全北朝都知道了各地新蓋私塾和書院的消息,讀書人多了,筆墨紙硯需求量自然高了上去。還有嗎”
“還有的陛下,微臣在街上看到一種透明的物質,好似是陛下在郊外的玻璃大棚,但是陛下的玻璃大棚是柔軟的,戳破后可以恢復,那位漢子賣的玻璃是硬的,臣用手敲了敲,邦邦作響呢。”
“那人說,他有材料,可以做出來更多,如果材料夠多,還可以做出像陛下您放置在郊外田地上面的那種玻璃大棚。”
這種玻璃很有可能是硅酸鹽做成的非金屬材料,“百姓們怎么說有人買嗎”
“百姓們想買啊,但是太貴了,一只玻璃的杯盞,居然要五十文錢,有人說他不如去搶錢啊,但還是有不差錢的買回去了。他生意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