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鸞山在被圍困了三個多月后,那群官兵因為不齊心收手撤退。
山匪們歡喜不已,可算能睡個好覺了。
趙雉在這個時候帶了三名得力助手外出去了江原,臨行前他千叮萬囑,勿要再生是非,讓土匪們安分點,別亂搞事捅簍子。
李疑知他籌謀出路,親自送他下山。
以前趙雉在軍營里廝混過,也曾結交過志同道合的袍澤,這次去江原,也是想去碰碰運氣。
時下朝廷被楚王架空,乾綱不振。
各地諸侯紛爭四起,你爭我奪,無暇顧及百姓生死。
那劉太守與鹽商賈叢安聚集數千英豪盤踞在江原,聲勢浩大,官商強強聯手護得江原百姓太平。
趙雉在前兩年便得知故交奉三郎在為鹽商效力,這才親自走了這趟,看能不能得他引薦。
一行人抵達江原后,他們并未立刻去尋奉三郎,而是在城中逗留數日,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治下。
還別說,整個江原城商旅往來,一派祥和。
挑著擔子的小商販吆喝買賣,婦人挎著籃子到街上采買,稚子扎堆玩耍,時不時有官差在街道上巡邏,可見政通人和。
把拜帖送到奉三郎家中,他歡喜不已。
兩人數年未見,瞧趙雉愈發英武,奉三郎高興打趣道“這么些年不見,秀秀跟大姑娘似的出落得愈發標致了”
趙雉也不客氣,拍他挺起的肚子調侃,“你奉三爺這些年想必也快活,瞧這滿肚子的油水。”
奉三郎指了指他,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曾經在軍營里的日子。
趙雉十三歲參軍,在營里年紀小,得他們照料,可以說是看著小子成長起來的。
大家一起扛過槍,爬過死人堆,也曾因為身邊的同伴在戰爭中死去而落淚。
那份共同面對生死的交情多少比酒肉朋友來得真摯。
當初奉三郎曾在戍邊軍里做過曲長,后來也是因為營里腐敗,再加之受了腿傷,這才退役回來。
這些年日子過得舒坦,不但發福了,曾經在戰場上的那份悍勇早已消失殆盡。
他被時光磨礪成為一個圓滑世故的中年男人,不像趙雉那般朝氣蓬勃。
看著眼前的小子,奉三郎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感慨道“時光催人老啊,我這些年過得安生,連馬步都扎不穩了。”
趙雉問道“三爺的腿傷可曾好些了”
奉三郎應道“一到下雨天就難受,已經是老毛病了,沒轍。”
兩人說起自己近些年的情形,當天晚上奉三郎做東請趙雉吃酒。
趙雉表達想在江原謀出路,奉三郎爽快應承引薦他去見賈叢安。
那賈叢安靠販賣私鹽起家,曾干過不少善舉,在民間頗得民心。因著時局混亂,原本是朝廷嚴打的私鹽販子,反過來振臂一揮,聚眾起勢。
靠著以前販賣私鹽累積下來的財富,這些年賈叢安招兵買馬擴充隊伍,到目前已經聚眾三千多人。
這些人什么來路都有。
只要你有本事,甭管什么出身,到這里來都能謀得一席之地。
故而當奉三郎同賈叢安說起趙雉曾犯下的人命案時,他并未當回事,畢竟他聚集的英豪多數身上都背得有官司。
在這個操蛋的世道,倘若沒有惹禍事跑到這兒來投靠,反倒顯得奇怪。
賈叢安想看趙雉的武藝本事,奉三郎夸下海口,可從英豪中挑八人與趙雉切磋,不論是射擊還是刀槍,皆能上手。
聽他這般夸贊,賈叢安頓時來了興致。
一行人前往校場,有人不信趙雉這么能打,挑紅纓槍與他切磋。
按說趙雉雖然身量高挑,卻不是壯實型的大塊頭,故而賈叢安并不相信他能干得過自己精挑細選的親衛。
校場上的二人手持白蠟桿紅纓槍相互致禮。
奉三郎命人擂鼓助興,隨著鼓聲陣陣,校場上的兩人展開了攻勢。
趙雉擅長槍,算得上武癡,又處于精力充沛的年紀,一桿紅纓槍在手舞動,氣吞山河,好似蛟龍出海。